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Batrachuperus pinchonii (David, 1871) |
中文名 | 山溪鲵 |
引证 | Dermodactylus pinchonii David, 1871; Batrachuperus sinensis Boulenger, 1878; Desmodactylus pinchonii David, 1872; Salamandrella sinensis Sauvage, 1876; Batrachuperus pinchonii Stejneger, 1925;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犁骨齿两小团,左右间距较宽;掌、蹠腹面有棕色角质鞘;背面多有明 显花斑。 形态 依据四川宝兴县海子沟(35雄、57雌、幼体及卵)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26mm,雌鲵123mm左右。躯干浑圆而略扁平,尾粗壮,圆柱形, 向后逐渐侧扁。吻端圆,吻棱不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大,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上 唇褶极发达,下唇褶弱,为上唇褶所遮盖;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两小团,呈“/\” 形,每侧有小齿4~6枚,多者可达7枚,位于内鼻孔之间或其后缘,左右间距宽约为1/2~1 个齿列;舌大,长椭圆形,两侧缘游离。体侧有12条肋沟,少数为11或13条,偶有 14条。 四肢适中;前肢前伸指端达眼后角或眼中部;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1~2 肋沟,仅个别者相遇或略重叠;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第二、三 指几等长,略长于第一指;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突、蹠突均不明显。 雄鲵尾长为头体长的95.2%,雌鲵为87.5%;尾鳍低厚、平直,起自尾基后2~5个 肌节处,尾末端钝圆;雄、雌鲵肛部均微隆起。 皮肤光滑;头侧有一浅纵凹痕,起自眼后纵行至颈褶外侧,在口角上方有一分枝弯 向下方;颈褶弧形;咽喉部皮肤薄,有数条纵肤褶;指、趾末端角质鞘极强,色黑,几 成爪状;指端到掌部和趾端到蹠部为棕色角质鞘所覆盖;近尾末端鳍褶边缘角化。 生活时体色变异颇大,背面一般为深棕或棕黄色,也有黑灰、橄榄绿或褐红色者; 起自眼后,沿背中线及其两侧有不规则的深色斑若断若续相连成隐约3纵行,少数深色 斑交织成麻斑;个别标本的背、腹面均无斑点。腹面色浅,有细密麻斑。液浸标本棕黄 色或深棕色,深色斑清晰。 第二性征:雄鲵肛裂多呈“Y”形,短横缝前缘中央有一个浅色乳突,向后为一条 纵沟;雌鲵尾略短于雄鲵,肛裂为纵缝。 卵:乳黄或米黄色,圆形,卵径3.7mm左右;在管状卵胶袋内有卵5~19粒,排列 成单行,幼期胚胎在卵胶袋内与卵胶袋的纵轴呈垂直排列;液浸后的卵胶袋长65~96mm, 最大直径12~19mm。卵胶袋为两层,生活时外层无色半透明,较坚韧,表面有细而均匀 的浅色纵纹,与纵线垂直的横溢纹亦清晰;内层乳白色,胶质状。 幼体:背面棕褐色或黑灰色,腹面色浅。全长30mm左右时,头较扁平,眼大位于 背侧,无眼睑,无平衡枝,尾鳍褶宽而明显,背鳍褶约起自躯干中部,腹鳍褶约起自尾 的1/2处;外鳃3对,达上臂基部,鳃丝细而密。全长50mm时,背、腹面色斑出现, 外鳃尚存,仅鳃丝短;指、趾端黑色角质化明显,尾鳍褶与成体相似。全长达80mm左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生活在海拔1500~3950m的山区流溪内,水流较急;溪两岸多为杉树 和灌丛,枯枝落叶甚多,溪内石块较多,常因雨水冲刷及倒木而阻塞溪面。成鲵多栖息 于碎石或腐木下,被翻出后,常弯曲不动,体色与溪底相似,不易发现;捕捉时,因体 表有大量黏液而非常滑腻,不易捕捉,脱逃后即迅速潜入混水处或其他石下隐蔽,有时 也发现有的成体在溪边树根下的湿润泥土中,流溪源头、泉水沟的石下或在流溪汇入大 河的入口岸边石下都有其踪迹。曾将获得的成鲵和幼鲵喂养在同一瓷盆内,发现成鲵有 追逐和吞食幼鲵的现象。4~7月,在成鲵生活环境中,水温8℃左右时,可采到略弯曲 的卵胶袋,呈“C”形或香蕉状。成对的卵胶袋基部一端相连成柄状粘贴在石块下或枯 枝上,另一端游离于水中,随水摆动;孵化出的幼体从游离端逸出,幼体一般均分散活 动,多在溪边缓流处。在宝兴县4月16日获得卵胶袋,卵已发育至囊胚期。 雌性产卵量:15~52(35.3±14.60,n=5)粒,其中木里者平均为52.39粒,普雄者为15 粒,峨眉者为20~41粒。2002年4月28日谢锋等在四川洪雅瓦屋山海拔2550m的山溪 内发现卵胶袋3对,其量度数据如表37所示。 表37 山溪鲵卵胶袋量度和卵数表(四川:洪雅) Table 37 Length of egg sacks and egg number of Batrachuperus pinchonii(David) (Hongya,Sichuan) 卵袋编号 长度(mm) 直径(mm) 卵粒数(粒) 1对 160 160 15.5 15.0 17 14 2对 96 101 15.5 14.0 6 9 3对 170 167 15.0 15.5 19 17 每条卵(平均) 96~170 (142.3) 14.0~15.5 (15.1) 6~19 (13.7) 每一雄体的产卵数量 (平均) 15~36 (27.3) 该鲵在溪内捕食水虱和毛翅目、襀翅目等的幼虫,也捕食虾类。 山溪鲵可做药用,名为“杉木鱼”,在四川西部曾大量收购。据《中国药用动物志》 (1979)记载,有续断接骨、行气止痛之功能,主治跌打损伤、肝胃气痛、血虚脾弱、面 色萎黄等症。民间还用于治疗马的疾病。此外,由于该鲵既可入药,又可食用,在四川 宝兴、大凉山地区群众常常捕捉该鲵的习惯。一些地区捕捉量过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不少地区已经渐危或濒危,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
分布信息 | 陕西(南部?)、四川|(盆地西缘山区如安县、彭州、宝兴、天全、荥经、洪雅、峨眉、石棉、冕宁、越西、美姑、昭觉、西昌、德昌、木里、乡城、稻城)、云南(西北部的中旬、丽江)、贵州(麻江?)。 ;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