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 1925 |
中文名 | 西藏山溪鲵 |
引证 | Sal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Bedriaga, 1898; Batrachuperus thibetina Chang, 1936; 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 Liu, 1950;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 1927;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 1925;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犁骨齿两短列,位于犁腭骨中部,呈“/\”形;前2前有间有囟门;唇 褶发达;掌、蹠部无角质鞘;体背面有细麻斑或无斑。 形态 依据四川小金(384尾成体)、黑水(68尾成体、10尾幼体及卵胶袋)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94mm左右,最长者达211mm;雌鲵全长181mm左右,最长者达 197mm。躯干浑圆或略扁平;尾肌发达,尾粗壮,呈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头长略大 于头宽,吻短,吻端宽圆,吻棱不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径大于眼前角至鼻孔之间的 距离;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很发达,下唇褶弱,为上唇褶所遮盖;上、下颌骨有 细齿;犁骨齿呈“/\”形,位于内鼻孔之间或稍后,每侧有小齿4~6枚;舌大,长椭 圆形,两侧略游离。体侧一般有12条肋沟。 四肢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1~2条肋沟;指、趾端扁平,指侧缘 膜明显或弱,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3、2(或2、3)、4、1;内、外 掌突明显或略显;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蹠突明显或不显。 雄鲵尾长略大于头体长,雌鲵尾长则短于头体长,尾鳍褶低厚,平直,末端钝圆; 雄、雌鲵肛部均微隆起。 皮肤光滑;头侧有一浅凹陷,起自眼后,一端在颞部向后纵行,一端在口角上方向 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肤沟相交;咽喉部皮肤薄,有纵肤褶,颈褶呈弧形;脊沟不显;指、 趾末端角质化极强,色黑;掌、蹠部无角质鞘。生活时,皮肤极光滑,白色分泌物甚多。 生活时,背面一般为深灰色或橄榄灰色,无斑或有细麻斑;腹面浅灰色。 第二性征:雄鲵肛裂前端为一条短横缝,其前缘中央有一个浅色乳突,向后成一条 纵沟;雌鲵尾短于雄鲵,肛裂为纵缝。 表39 西藏山溪鲵成体量度(四川:小金) Table 3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atrachuperus tibetanus Schmidt(Xiaojin,Sichuan) 单位:mm 10♂♂ 10♀♀ 10♂♂ 10♀♀ 全长 TOL 175.0~211.0 193.5 170.0~197.0 181.4 尾长 TL 88.3~113.7 99.0 104.0% 80.8~99.6 88.6 95.5% 头体长 SVL 88.5~101.0 94.5 88.5~96.0 92.8 尾基宽 TW 10.1~13.0 11.9 12.6% 10.6~11.3 10.9 11.7% 头长 HL 19.8~22.1 21.1 22.3% 18.5~21.0 19.5 21.0% 尾高 TH 7.7~12.2 10.5 11.1% 10.0~12.2 10.7 11.5% 头宽 HW 18.2~22.0 20.7 21.9% 18.4~22.7 19.3 20.8% 前肢长 FLL 22.0~22.6 23.9 25.3% 18.5~24.5 21.6 23.4% 头高 HH 9.7~13.0 11.5 12.2% 8.6~12.3 10.9 11.7% 后肢长 HLL 25.7~28.5 27.4 30.0% 21.0~29.0 26.0 28.0% 眼间距 IOS 4.3~5.1 4.6 4.9% 3.5~4.8 4.1 4.4% 腋至胯距 AGS 36.3~48.6 43.2 45.7% 40.8~49.5 45.1 48.6% 眼径 ED 4.0~5.1 4.6 4.9% 4.0~5.0 4.6 5.0% 骨骼:上颌骨向后与翼骨前突不连接,头骨前窄后宽,即左右颌骨间距远小于方骨 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列,相距远呈“/\”形,位于犁腭骨中部;前颌骨与鼻骨前间 有前颌囟;泪骨入外鼻孔,不入眼眶;鼻骨与上颌骨不连接;上舌软骨远端部分骨化; 基舌软骨略呈长方形,第一角鳃和第一对上鳃合并,均为软骨质,前者基端不膨大、不 呈角状;第二对角鳃和第二对上鳃骨均骨化。 卵:卵粒乳黄色,直径3.7mm左右。卵粒成单行排列在卵胶袋内。根据4对卵胶袋 的外侧长为120~218mm,中线长102~140mm,直径10~12mm;每对卵胶袋内有胚胎16~25 枚。胚胎已发育至外鳃早期,胚胎单行沿卵胶袋的纵轴排列;卵胶袋为圆管状,中段较 粗,向游离端逐渐变细。卵袋分内外两层,外层薄而致密,无色透明,性较坚韧,表面 有细纵纹,内层厚,为乳白色的胶状物。 幼体:全长33~35mm时,指、趾端角质化;有外鳃3对,鳃丝长而扁,唇褶明显, 背鳍褶始自体背后部;全长41mm时,背鳍褶始自尾基部;全长49mm左右时,背、腹 鳍褶变得窄厚,外鳃丝变短,眼位头侧,眼睑明显;全长64mm时,外鳃完全消失,鳃 裂封闭,头后的凹陷明显,颈褶形成,尾鳍褶明显窄厚。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西藏山溪鲵是一种适应于高原或高山寒冷山溪的有尾两栖动物,分布 于海拔1600~4300mm,但多在3000m以上的山溪内,在纬度偏北的地区一般海拔较低, 如四川省南江地区在海拔为1600~1850m处,陕西省留坝在1500~1700m处也有分布。 该鲵一般生活在小型山溪内或泉水石滩及其下游的流溪内,水面宽度1~2m左右,有的 可达4m以上,水深15~40cm,溪内大小石块甚多,水质清澈,pH5~8。5月至8月初为 该鲵的繁殖季节,多在5~6月产卵,此期该鲵所在环境的气温16.3℃(9.8~24℃),水温 10.5℃(6.O~13.0℃),溪水溶氧量是8.4(7.0~10.2)mg/ml(宋鸣涛等,1983)。白天该鲵常隐 蔽在溪边石块下面,有时也栖于朽木下或岸边植物根部之下;夜间常在溪内活动,有时 也上岸爬行,行动缓慢,易于捕捉,但由于身体光滑且黏液甚多,在捕捉时常常不易捉 住而滑脱逃逸。幼体和变态后的幼鲵多在小溪上游,特别是尽源处较多。卵胶袋也多在 尽源处或小溪岸边石下较为常见;卵胶袋成对,基部相连并粘附在石块的底面。1980年 6月黄永昭等在四川九龙县海拔3600m的流溪内发现有卵胶袋,袋内胚胎已发育到前肢 芽刚出至指尚未分化,此期胚胎的眼后下方有短的平衡枝。据徐剑等(1992)报道,在甘 肃太子山(临夏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观察该鲵集中在4月产卵(气温5.8~9.7℃,水温 4~7℃,水的pH6.25~6.35),6月中旬以前全部孵出为幼体。此期气温、水温渐升,正值 溪水流量最小的时期,有利于卵袋“柄”的固定和卵的孵化;同时证明该鲵一年只产卵 一次。主要以钩虾为食(占胃重70%~90%),也捕食流溪中的石蛃科、沼甲科和石蝇科等 昆虫及其幼虫等。 在民间,将本种与山溪鲵同样作为药用,俗称“羌活鱼”或“杉木鱼”。据《四川 中药志》(1962)记载,羌活鱼性平、味辛、威、无毒;入肝、胃二经,有行气止痛、滋 补强身的功效。 据《藏药志》(1991)记载,藏药“龙藏”(藏文译音)系本种去内脏之干制全体,捣细 备用;也可鲜用或煮汤服用。有续断接骨、行气止痛,滋补强身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弱及肾寒阳痿等症,尤其对胃病有较好的疗效。 在青海省将该鲵干制入药,称“接骨丹”,可治跌打损伤和接骨,对腰痛、骨痛和 关节痛等有疗效。此外,有人捕捉作为食用。在四川省西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本种资源 较为丰富。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滥捕乱捉,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区已 难见其踪迹。因此,对该鲵应当加以保护。 |
分布信息 | 青海(循化、班玛、化隆),甘肃(文县、武都、天水、徽县、礼县、西和、成县、两当、康县、武山、和政、卓尼、渭源、临夏),陕西(留坝、宁陕、周至、陇县),四川(南平、平武、青川、茂县、南江、泸定、康定、雅江、九龙、木里、德格、甘孜、炉霍、道孚、红原、阿坝、马尔康、小金、理县、汶川、茂县、黑水),西藏(江达)。 ;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费梁等(1983)依据采自四川、甘肃、西藏等地区不同季节的西藏山溪鲵均无 角质鞘,这一特征与山溪鲵B.pinchonii有明显区别。背面有斑或无斑,此情况在不同地 区或同一地区均有变异。查看B.karlschmidti地模标本和B.tibetanus近模式产地的标本 以及其他地区的成体、次成体,炉霍多数成体无斑,部分成体和次成体有明显斑纹,在 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因此,以色斑的有无区别以上两种是困难的。查看炉霍、道孚、 德钦、江达、红原、九龙、康定折多山东坡具外鳃的幼体,同一发育时期在同一地区或 不同地区外鳃丝的多少均有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左右两侧鳃丝多少 也有明显差异,这些情况与Liu(1950)观察的相同。可见,B.karlschmidti与本种实难区 别,故将B.karlschmidti 确定为本种的异名。 赵尔宓(1990)依据杨玉华(1990)关于中国9种有尾类核型研究的报道,提出 B.karlschmidti 的染色体组型为2n=68可区别于西藏山溪鲵、山溪鲵和盐源山溪鲵,而应 是一有效种。但是,杨玉华(1990、1992)用于核型分析的标本中,没有B.karlschmidti模 式标本产地(即四川省炉霍)的标本,而用的是采自四川无确切产地的标本。因此,有关 “B.karlschmidti染色体2n=68”的结果,不宜作为确切依据,相应地以此证明 B.karlschmidti是有效种的意见需要再做研究。 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模式标本产地的考证:据本种原始文献作者先后 发表的两篇文章:其一,Schmidt (1925)一文记载,其模式标本产地在“near the Tibetan border of Kansu,southwest of Tita”;其二,Schmidt (1927)的记载在“Tibetan border of Kansu at about latitude 33°N”。对照Schmidt(1925,1927)两篇新种文献,显然“1927” 一文的模式产地没有“Tita”这一地名,而补充记载有“at about latitude 33°N”;同时 记述了“two additional female specimens with the same data as the type agree with it in all essential characters;Range:Western Szechwan and Kansu,and borders of Tibet”。上述 两篇文献的内容,Schmidt(1925)一文较简单,Schmidt(1927)一文记述详细。值得我们 考虑的是同一作者为什么在1925年一文记载“Titao”,而1927年一文则将“Titao” 去掉,并增补“at about latitude 33°N”和标本产地等内容,这是否可以理解为1927年一 文是对1925年一文的修正和补充。两篇文献均为同一作者先后发表西藏山溪鲵 B. tibetanus新种的原始文献。鉴于1925年一文其模式产地并非限定在“Tita”,更未限 定在吴贯夫等(2000)所指的“Titao=临洮县(在甘肃省)”,而是在“southwest of Titao”。 1927年一文记载的模式产地则限定在“Tibetan border of Kansa at about latitude 33°N”, 此“33°N”距现甘肃临洮县的35°23′N左右相距甚远,由此说明吴贯夫等(2000)在《图 书评介》中将西藏山溪鲵B.tibetanus的模式产地记载为“Titao=临洮县(在甘肃)”之纬 度相差甚远,其产地与Schmidt (1927)记载的模式产地明显不符合。叶昌媛等在《中国珍 稀及经济两栖动物》(1993)一书中记载的模式产地是根据Schmidt(1925、1927),并参考 Liu(1950)和Frost (1985)等文献确定的。Schmidt(1927)记载的模式产地在“Tibetan border of Kansa at about latitude 33°N”和该文的标本产地是“Western Szechwan and Kansu,and borders of Tibet”,经查中国地图,上述记载的地理位置,可能在现在的四川西北部北纬 33°N左右的境内。本书认为这一考证较有依据,其可信度大,而吴贯夫等(2000)一文认 为模式产地在甘肃省的“Titao=临洮县”,似欠依据。 |
经济价值 | 在民间,将本种与山溪鲵同样作为药用,俗称“羌活鱼”或“杉木鱼”。据《四川 中药志》(1962)记载,羌活鱼性平、味辛、威、无毒;入肝、胃二经,有行气止痛、滋 补强身的功效。 据《藏药志》(1991)记载,藏药“龙藏”(藏文译音)系本种去内脏之干制全体,捣细 备用;也可鲜用或煮汤服用。有续断接骨、行气止痛,滋补强身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 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弱及肾寒阳痿等症,尤其对胃病有较好的疗效。 在青海省将该鲵干制入药,称“接骨丹”,可治跌打损伤和接骨,对腰痛、骨痛和 关节痛等有疗效。此外,有人捕捉作为食用。在四川省西北部及其邻近地区,本种资源 较为丰富。但是,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滥捕乱捉,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地区已 难见其踪迹。因此,对该鲵应当加以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