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Liu, 1950 |
中文名 | 盐源山溪鲵 |
引证 | 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Liu, 1950;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尾较长,尾肌弱;尾背鳍褶高而薄,起自尾基部;掌、蹠部无角质鞘, 掌、蹠突明显。 形态 依据四川盐源县白灵山(60尾成体)。 成体:体细长,雄鲵全长180mm,雌鲵154mm左右;头甚扁平,长大于宽;尾较 长,尾肌弱,基部略圆,向后逐渐侧扁,尾背鳍褶起自尾基部,末端圆;吻圆,吻棱不 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大,与吻长略等;口角位眼后角下方;上唇褶很发达,下唇褶 弱,两侧被上唇褶遮盖约2/3;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每侧有小齿3~6 枚,位于内鼻孔之间,内鼻孔小,长圆形;舌大长椭圆形,两侧略游离。躯干背腹扁平; 体侧一般有肋沟11~12条。 四肢细长,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遇或略重叠,仅个别者不相遇,相距1 个肋沟左右;指、趾较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 或2、3、4、1;趾4个,趾长顺序为3、2、4、1;掌、蹠突各2个,甚清晰,小而圆。 雄鲵尾长为头体长的119%,雌鲵为107%左右;尾鳍褶高而薄,起自尾基部,末 端1/4几成刀状。 表40 盐源山溪鲵成体量度(四川:盐源) Table 40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Batrachuperus yenyuanensis Liu(Yanyuan,Sichuan) 单位:mm 10♂♂ 10♀♀ 10♂♂ 10♀♀ 全长 TOL 163.0~211.0 180.3 135.0~175.0 153.5 前肢长 FLL 23.0~26.9 25.0 30.1% 20.5~24.0 22.0 29.5% 头体长 SVL 75.6~91.5 82.8 68.2~82.2 74.8 后肢长 HLL 24.0~28.4 26.4 31.7% 21.8~27.4 24.0 32.0% 头长 HL 17.8~23.0 20.3 24.4% 16.2~19.0 17.7 23.6% 尾长 TL 89.0~120.0 98.6 118.9% 67.0~95.0 79.9 106.6% 头宽 HW 14.0~16.7 15.0 18.0% 11.6~13.5 12.9 17.2% 尾高 TH 10.4~13.5 11.3 13.6% 8.3~10.8 9.4 12.5% 头高 HH 6.6~8.3 7.4 8.9% 6.2~7.8 7.0 9.3% 尾基宽 TW 5.7~8.4 6.6 7.9% 4.6~6.3 5.4 7.2% 眼径 ED 4.2~5.2 4.6 5.7% 3.9~5.0 4.3 5.6% 皮肤光滑,自眼后角至口角有一明显的浅凹痕;颈褶弧形,咽喉部皮肤薄,有多条 较细的纵肤褶;掌、蹠部无角质鞘。 生活时背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的浅色云斑;腹面色浅,云斑较少;掌、蹠 突及指、趾端色深,棕褐色角化层明显。液浸标本体色变化不大。 第二性征:雄鲵肛裂横置,前缘中央有一个浅色乳突,向后为一纵沟。 卵:据刘联仁(1973)记载,卵胶袋乳白色略透明,呈圆筒状,长约70~125mm中段 直径8~15mm,弯曲成月牙形,一端稍小呈柄状,另一端逐渐变细;每个卵胶袋中各有 卵6~13粒,卵粒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盐源山溪鲵在四川盐源县分布很普遍,除模式标本产地一一盐源附近 的白灵山外,其他如小高山、牦牛山、毕基梁子等若干小溪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在海 拔2900~4400m,以3200~3500m为最多。据刘联仁(1973)报道,在四川盐源县白灵山该 鲵的生态环境,一般沟宽为1~2m,水深不超过1/3m,溪沟两岸有比较茂密的针叶植物 遮盖溪面,沟底有大小石块、碎石、粗沙、枯枝、落叶,间或有些藻类植物。 成鲵从春季到秋季常见于溪内石块下或枯枝落叶中,个别的在沟边石缝、土洞或树 根孔隙中,并在其中冬眠,10月至翌年2月常在1块石下发现几尾成鲵在一起,可能是 冬眠时集群现象。成鲵身体弯曲,头部常在一起,有的尾伸直;春天,在陆上冬眠的个 体回到水中生活。经观察和分析其胃内容物,盐源山溪鲵以藻类、水生植物、草籽、某 些昆虫的幼虫和成虫等为食,随食物吞入还有小石子、腐烂落叶等。成鲵白天隐伏于石 下或石块间,晚上出来活动。游泳时鼻孔露出水面,受惊扰后则先呼出气体,然后游到 隐蔽处潜伏不动;潜伏于石块下者,多数头朝逆水方向,可能与捕食有关。成鲵每尾体 重40~9Og,以5Og左右者为最多。 雌鲵一般在3月下旬(春分前后)开始产卵;产出一对卵胶袋附着于沟中石块下,全 部或大部没于水中;3月下旬至4月下旬(水温4~10℃)可发现大量卵胶袋,5月底至6 月大部分孵化后的幼体在水中营独立生活。 民间常将该鲵入药,一般认为治疗腰痛、骨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效果良好,对恢 复病后体虚,强壮身体,祛瘀生新,补血补筋骨等有功效;也用于牛马等大牲畜的疾病 或滋补身体。成鲵全身均可入药。 |
分布信息 | 四川|(盐源、西昌?冕宁?)。;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