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Hu et Fei, 1978) |
中文名 | 黄斑拟小鲵 |
引证 | Ranodon(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Kuzmin, 1999;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Fei et Ye, 1983; Hynobius flavomaculatus Fei et Ye, 1982; Hynobius flavomaculatus Hu et Fei, 1978;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本种的犁骨齿列与秦巴拟小鲵相比,相对较长,每侧有齿12~17枚;肺 长,游离端向后达第八或第九条肋沟部位;体尾背面有鲜明的黄色斑块;繁殖季节,雄 性头部、体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 形态 根据湖北利川(28雄、15雌及90幼鲵)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58~189mm,雌鲵138~180mm头部扁平,卵圆形;躯干近圆柱 状而背腹略扁;尾背鳍褶较平直,末端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 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与眼径几相等;眼位于头背两侧, 眼大小适中,上眼睑宽,略大于眼径的一半;口角位于眼后角的下方,约为头长的3/5, 无唇褶;口角后明显隆起达颈褶,颈褶明显;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短,呈“\∕” 形,每侧有齿12~17枚,起于内鼻孔后缘内侧,向前至两内鼻孔前缘的水平位置,然后 向中线做弧形弯曲,在眼眶之间前沿中线处几相遇;舌较大,长椭圆形,约占口腔底部 的一半,舌前端和两侧稍游离。 四肢适中,前肢较后肢略细,指、趾略宽扁,无蹼。前肢前伸贴体时第二指指端达 眼部,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仅相遇或略重叠;掌、蹠部无角质鞘,指4个,指 长顺序为2、3、4、1,第二指略长于第三指或几等长,指末端钝圆,掌突略显或不显; 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趾末端钝圆,蹠突略显或不显。 尾长与头体长几相等(雌鲵尾长相对较雄鲵短),背鳍褶起始于尾基部上方,腹鳍褶 起于尾后部1/3处,尾末段极侧扁,如刃状;肛部泡状隆起明显,肛裂较短。 皮肤光滑,上眼睑后方至头顶中部有一“∨”形隆起,中间略凹陷;眼后至颈褶有 一条细纵沟,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颈侧部位较为突出,头后至 尾基部脊沟较明显;肋沟11条,个别有12条;尾部肌节间有浅沟。 生活时整个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或黄色斑,斑块的大小、多少和形状变 异较大,一般头部的斑块较小,背部的较大,尾后段较少或无。腹面色较浅。液浸标本 背面紫灰色,浅色斑明显,腹面灰白色。 表21 黄斑拟小鲵成体量度(湖北:利川县寒池) Table 21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 Fei et Ye (Hanchi,Lichuan,Hubei) 单位:mm 10♂♂ 10♀♀ 10♂♂ 10♀♀ 头体长 SVL 80.4~92.0 87.0 76.7~93.5 85.8 尾 长 TL 77.6~97.3 87.5 102.0% 58.4~85.8 79.0 92.0% 头 长 HL 18.2~22.2 20.6 23.6% 18.9~22.3 20.7 24.2% 尾基宽 TW 7.7~10.8 9.8 11.3% 7.2~9.1 8.4 9.8% 头 宽 HW 13.9~16.3 14.9 17.1% 12.3~14.3 13.6 15.8% 尾 高 TH 8.0~12.4 10.1 11.6% 5.5~8.3 7.1 8.3% 头 高 HH 6.2~9.3 7.7 8.9% 6.0~8.7 7.2 8.4% 前肢长 FLL 22.3~22.4 22.4 25.7% 20.2~22.4 21.4 25.0% 眼间距 IOS 4.1~4.9 4.5 5.1% 3.4~4.8 4.4 5.1% 后肢长 HLL 22.4~24.5 23.5 27.0% 23.0~27.0 25.0 29.0% 眼 径 ED 5.1~6.1 5.6 6.5% 4.8~5.7 5.3 6.2% 腋至胯距 AGS 33.7~.37.4 34.6 40.0% 34.4~42.4 38.6 45.0% 第二性征:雄鲵前后肢及尾肌部较粗壮;肛部泡状隆起明显,肛裂呈“↑”形,其 前缘内面有一浅色乳突;头部、体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四肢上的尤显。 骨骼:头骨前后几等宽,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与翼骨相隔甚远,左右上颌骨间距与 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犁骨齿列较短,内枝略长于外枝,两内枝相接与否有变异,呈两 弧形,有齿7~17枚,内端起于犁腭骨内侧后端;前颌骨和鼻骨中缝间囟门大;泪骨入 鼻孔,入或不入眼眶。上舌骨软骨质,无骨化团;基舌软骨呈长方形;第一对角鳃软骨 与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前者基端不成角状;第二对角鳃骨与第二对上鳃骨骨化。 解剖观察:肺长,后端达第八或第九条肋沟部位。 卵:圆形,单行或交错排列在卵胶袋内,袋长140~270mm、直径10~14mm;卵径 5.5mm左右,动物极浅灰色,植物极浅黄色,连同卵胶膜8.7mm左右,卵内、外层胶膜 之间充满透明液体。 幼体:全长31~46mm时,前肢长4mm左右;吻圆,头部扁平,躯干部至尾渐侧扁; 眼位头背侧,眼睑尚不明显,眼间距与眼径几相等;口裂小,口角位于眼中部下方,唇 褶明显;上、下颌齿已出现,犁骨齿列呈“/\”形;外鳃3对,鳃丝侧扁而长,外枝 较短,内枝末端超过肘关节;指4个,趾5个,指、趾略扁,末端均有爪状角质物;体 前部脊沟明显;尾部较高,背鳍褶始于躯干的1/2处,腹鳍褶始自肛后与背鳍褶几等宽。 全长60~77mm时,唇褶微显,外鳃不达或仅达肘关节,眼睑明显,后肢较前肢略粗, 尾肌较发达,尾鳍褶较宽,尾高约为头体长的27%。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黄斑拟小鲵生活于海拔1100~1845m的较高山区,山上刺灌丛及箭竹、 杂草丛生,水源丰富,沟渠上游多为沼泽地,该地区石灰岩溶洞较多,许多地方有泉水 涌出,气候多阴雨浓雾,环境阴暗潮湿。成鲵主要栖居于丛林之中,营陆栖生活,白天 栖息在箭竹和灌丛根部的苔藓下、石穴间或土洞内,地面腐殖质较多、泥土松软,隐蔽 其间,极难发现,当地农民在铲草时偶尔见到。繁殖季节期间成鲵多集中在泉水洞或溶 洞内产卵,此时也可在流溪水凼内发现。1979年4月15日费梁等在湖北利川县的1条 山间近源头的小溪旁,1个小泉水洞外不远的水由内发现卵袋9对,当时气温13℃,水 温8℃,pH7。根据情况分析卵袋可能从洞内随水流出,洞口直径5cm,洞内的顶部为泥 壁,洞底为石板。挖开泉水洞,在距洞口约35cm处较为开阔,有卵袋12对,每对卵袋 基部相连成“柄”,固着在洞的上壁,较为坚固,一般不易被水冲走。统计12对卵胶袋 内的卵数,每条有卵16~26粒,平均近20粒,1只雌体产卵数最多为49粒,最少为33 粒。在卵群附近还捕到成鲵。该泉水洞内支道甚多,顺支道挖掘在各支道或盲端均捕到 成鲵,多者3尾在一起;大约在5~6m2的范围内共挖出成鲵36条,有的雌鲵腹部丰满, 尚未产卵,其中1尾雌鲵饲养在磁盆内,次日产出卵袋2条。观察4月14日清晨采到的 卵,至当日17时尚未开始卵裂;该卵在气温12~18℃,水温10~12℃的情况下,第二天 晨进行第2次卵裂,17日为32细胞期;第三天晨胚胎发育到囊胚早期;第八天发育到 神经沟期;第十天发育到神经管期;可能1个月左右即可孵出。4月中旬在该地区流溪 水凼内还采到全长47~71mm的幼体。1974年6~7月在同一地区曾采到大量幼体,全长 31~78mm,大者外鳃仍明显。根据以上采到的卵和幼体的发育情况,黄斑拟小鲵的繁殖 季节主要在4月中旬左右,部分延至5月,幼体可能需要越过1个冬季才能完成变态。 成鲵在水中较在陆地上灵活,体表甚为光滑,徒手极难捉住,稍有不慎,则从手中滑脱 逃逸。 成鲵在繁殖季节后离水上岸,到林间活动,白天隐匿于阴暗潮湿处,夜间出外活动 及觅食,以昆虫及其他小动物为食,在水内捕食虾类等。 该鲵在林区捕食多种小型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如多足类、蛞蝓等,多以害虫为食, 对林业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该鲵属于中国特有属、种,其数量稀少,是一种 |
分布信息 | 重庆(南川)、贵州(绥阳)、湖北(利川)、湖南(桑植)。;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有关本种的分类问题,费梁和叶昌媛(1976,1978,1982b,1983a、c,1984b) 等文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其结果是将黄斑小鲵Hynobius flavomaculatus和秦巴北鲵 Ranodon tsinpaensis重新组合为新属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其理由见费梁等,1983a、 c)。赵尔宓和胡其雄(1983)提出:费、叶在定立黄斑小鲵时没有注意该种具有“囟门”, 并仅依据本种有“囟门”这一特征,认为本种属于北鲵属,同时提出本种“很可能是秦 巴北鲵的同物异名”。此后,赵尔宓(1990)、赵尔宓和鹰岩(1993)、赵尔宓等(1994)、赵 尔宓和吴贯夫等(1995)先后将黄斑拟小鲵作为秦巴北鲵(即秦巴拟小鲵)的同物异名,理由 是二者的差别“都属变异范围”、“应为同种关系”。徐剑(2001)认为黄斑拟小鲵“目 前暂不宜作为一个有效种,可以暂定为秦巴北鲵的同物异名为宜”。经查费梁等(1982) 一文黄斑拟小鲵(=黄斑小鲵)的原始描述,文中“骨骼特征”一段内已记载“前颌骨间囟 门大”等特征,其附图1:3也画出有囟门。因此,赵尔宓等(1983)文内提出“费、叶没 有注意该种具有囟门”之说欠依据。在细胞学研究方面,吴贯夫等(1993)、日本学者池 部千贺子等(1994)、Ikebe等(2000)文先后研究了以上两个种的核型,相继报道了黄斑拟 小鲵的细胞核型2n=52,秦巴拟小鲵(=秦巴北鲵)的核型则为2n=66。依据以上两者的核 型,其差异甚为明显,上述3文均将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记载为有 效种名。此外,Kuzmin(1999)将本种记载为Ranodon(Pseudohynobius)flavomaculatus。 Kuzmin和Thiesmeier(2001)一文比较研究了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和Ranodon tsinpaensis,结果认为两个种的形态和核型均不相同,并将两者记载为不同的种。本书根 据上述两个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和细胞核型均存在明显差异,故将黄斑拟小鲵记载为有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