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Pseudohynobius kuankuoshuiensis Xu et Zeng, 2007 |
中文名 | 宽阔水拟小鲵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本种与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maculatus(Hu et Fei)相近似,但本种背面斑块近圆形,头长约为头宽的1.55倍。 |
形态描述 | 形态根据原始文献贵州绥阳(1雄、2雌及3幼)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62.0mm,雌鲵150.4—154.7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31。头部扁平,卵圆形;头长约为头宽的1.55倍;吻端略钝,突出于下唇,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间距及眼径;眼位于头背两侧,上眼睑宽略大于眼径之半;口角位于眼后角的下方,无唇褶;颈褶明显;上、下颌有细齿,上颌有齿87—97枚;犁骨齿列短,呈“"MF”形,每侧有齿12—17枚,起于内鼻孔后缘内侧,向前至两内鼻孔前缘的水平位置,然后向中线作弧形弯曲,在眼眶之间前沿中线处几乎相遇;舌较长,长椭圆形,约占口腔底部的一半,舌前端和两侧稍游离。 四肢适中,前肢较后肢略细,指、趾略宽扁,无蹼。前肢前伸贴体时第二指指端达眼后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仅相遇或略重叠;掌、蹠部无角质鞘,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第二指略长于第三指或几乎等长,指末端钝圆,掌突略显;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l,趾末端钝圆;蹠突略显。 躯干近圆柱状而背腹略扁;尾长为头体长的3/4左右,尾背鳍褶较弱,末段侧扁较细窄,末端钝圆。背鳍褶起始于尾基部上方,腹鳍褶起于尾后部1/3处;肛部泡状隆起明显,肛裂较短。 皮肤光滑,头部、体背及四肢背面有小白点;上眼睑后方至头顶中部有一“V”形隆起,中间略凹陷;眼后至颈褶有一条细纵沟,在口角上方向下弯曲与口角处的短横沟相交;头后至尾基部脊沟较显著;肋沟11条;尾部肌节间有浅沟。 生活时整个背面紫褐色,有不规则的土黄色近圆形斑,斑块的大小、多少和形状变异较大,一般头部的较小,背部的较大,尾后段较少。腹面色较浅。液浸标本背面紫灰色,浅色斑明显,腹面灰白色。 第二性征:雄鲵前后肢及尾肌部均较雌鲵粗壮;肛部泡状隆起明显,肛裂前缘内面有一浅色乳突。 解剖观察:肺长,后端向后达第九条肋沟部位。 幼体:9月的幼体体全长51.5—55.6mm;吻圆,头部扁平,躯干部至尾渐侧扁。眼—位于头背侧,眼睑明显,眼间距与眼径几乎相等;口裂小,口角位于眼中部下方,唇褶不显著。上颌齿18—40枚;犁骨齿列呈“■”形,有齿9—10枚;外鳃3对,鳃丝侧 扁,外枝较短,内枝末端达肘关节;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指、趾末端均有爪状角质物;体前部脊沟显著,颈褶明显;尾部肌节略显,较高,背鳍褶始于尾基部背面肛裂部位的上方,腹鳍褶始于肛后方约3mm处。体背面和尾部麻灰色,杂以深褐色斑,体腹面色浅。变态前幼体量度见表532。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1350—1500m的较高山区,主要植被有灌木、乔木林、茶树丛和草丛。成鲵在非繁殖季节期间远离水域营陆栖生活,多栖息于植被繁茂、杂草丛生,地表枯枝落叶层厚、阴凉潮湿的地方。曾于4月和8月在林场阴坡和山顶阔叶林下采到该鲵(伍律等,1986;徐宁等,2007)。幼体栖于小山溪回水处。溪沟宽1m左右,水的最深处一般不超过40cm,水流平缓,水质清澈,水底有砂石或落叶沉积,溪沟两侧灌木、杂草和茶树茂密。1982年曾在一个泉水凼内发现幼体,该水凼约5m2,水深50—100cm,水凼内水草稀疏,岸上长满茶树和杂草。 |
分布信息 | 地理分布贵州(绥阳)。;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