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 (Liu et Hu, 1966) |
中文名 | 秦巴拟小鲵 |
引证 | Ranodon(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 Kuzmin, 1999; Ranodon tsinpaensis Liu et Hu, 1966; 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 Fei et Ye, 1983;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犁骨齿列呈二短弧形,内枝略长于外枝,每侧有齿7~10枚;具前颌囟; 无唇褶;体侧有肋沟13条;肺短小,后端仅达第二、三肋沟部位;雄鲵头部、体背及四 肢背面无小白刺。 形态 依据陕西周至(15雄、卵及幼体)、四川万源(5雄及幼体)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30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略呈圆柱状,背部略扁平,尾基较 圆,向后逐渐侧扁。吻端钝圆,吻棱不显;鼻孔略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适中, 眼径约与眼间距等大;口角达眼后角下方,唇缘平直,无唇褶;上、下颌有细齿,犁骨 齿在内鼻孔之间排成“ひ”形,个别为“⌒⌒”形,间距较窄;舌大,椭圆形,两侧游 离,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部,舌面上有许多细纵褶。 前肢前伸指端达眼前角,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末端仅相遇;掌、蹠部无 角质鞘,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2、3、4、1,第二、 三指几等长;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掌、蹠突各2,内侧者略大,但均 不明显。 尾长略等于或略短于头体长;尾高约为头体长的1/7,尾肌发达,尾背鳍褶肥厚而 平直,起自尾基部后段,隆起成嵴状;腹鳍褶在接近尾后端才部位出现,尾末端钝圆。 皮肤光滑:自眼后角至颈侧有一条浅纵凹沟,略成弧形,在口角上方有一分枝弯向 下方与口角处的短肤沟相交,颈侧部位较为突出;体侧有肋沟13条;咽喉部无纵肤沟; 颈褶明显平直;四肢及尾末端均未角化,仅指、趾端有浅棕色的角化层。 生活时头部棕褐色杂以少数金黄小斑;体、尾正中部位为金黄色与少数深褐色交织 成的不规则云斑块,其两侧为深棕褐色纹;体侧渐成暗黄绿色,至腹侧为藕褐色,散以 细白点。四肢背面及尾两侧均有浅色斑点。腹正中部位有一条纵长蓝灰色纹。液浸标本 金黄色部位为灰黄色,斑纹仍明显。 第二性征:雄鲵肛部微隆起,肛孔纵裂,其前缘有短横褶,略呈“↑”形,横褶中 央有一个肉质突。头、体和四肢背面均无小白刺。 骨骼:头骨前后几等宽,上颌骨向外后方倾斜与翼骨相隔甚远,左右上颌骨间距与 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犁骨齿列较短,呈两弧形,内枝略长于外枝,两内枝相接与否有 变异,每侧有小齿7~10枚,大多数为8~9枚,个别的11枚;内端起于犁腭骨内侧后端; 前颌骨和鼻骨中缝间囟门大;泪骨入鼻孔,入或不入眼眶。上舌骨软骨质,无骨化团; 基舌软骨呈三角形;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上鳃软骨合并,前者基端不成角状;第二 对角鳃骨与第二对上鳃骨骨化,后者末端为软骨。 表22 秦巴拟小鲵成体量度(陕西:周至;四川:万源) Table 2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 Liu et Hu(Zhouzhi, Shaansi;Wanyuan,Sichuan) 单位:mm 15♂(周至) 4♂(万源) 15♂(周至) 4♂(万源) 全 长 TOL 119.1~142.0 128.7 125.1~136.1 132.9 眼间距 IOS 3.0~3.9 3.4 5.2% 3.2~3.6 3.5 5.3% 头体长 SVL 62.1~71.0 66.1 64.3~68.2 66.0 前肢长 FLL 16.0~18.0 17.2 26.0% 17.8~18.9 18.3 27.7% 头 长 HL 15.8~17.9 16.6 25.0% 16.0~18.5 16.9 25.6% 后肢长 HLL 17.4~20.2 19.1 28.9% 20.4~22.5 21.6 32.7% 头 宽 HW 10.5~12.2 11.3 17.0% 11.7~12.5 12.1 18.3% 尾 长 TL 56.4~72.0 62.6 94.5% 56.9~71.4 66.9 101.0% 头 高 HH 5.4~8.8 7.7 11.5% 6.4~9.5 8.2 12.4% 尾基宽 TW 7.0~8.6 7.7 11.6% 7.6~8.2 7.9 11.9% 鼻间距 INS 4.4~5.7 5.3 8.0% 尾 高 TH 5.0~7.5 6.7 10.1% 7.0~8.0 7.5 11.3% 眼 径 ED 3.2~3.8 3.6 5.4% 3.9~4.2 4.0 6.1% 卵及胚胎:卵粒圆形,呈乳黄色,单行排列在淡黄色略透明的卵胶袋内;卵胶袋呈 长筒形,自然弯曲长度平均56.2(39~76)mm,外侧中线长152.5(122~195)mm,中段直径 10.6(10~11.5)mm;每个卵胶袋内有卵6~11粒。观察15对卵胶袋中的卵大多已发育成早 期胚胎,全长17mm左右,胚体之间以胶膜相隔;当袋内有9个以上胚体时,胚体多横 置,有的袋内胚体排列不规则,头端朝向卵胶袋的近端或远端。个别的卵胶袋已成空袋 或仅有4~5个发育不完善的胚胎,有1个袋内有一全长43mm的幼体和两个发育停滞的 死胚胎。 卵胶袋中胚胎全长17.5mm,尾长5.7mm时,头部粗钝,3对感受器均已发育,二 嗅窝在头侧下方,角膜透明,两眼下后方有1对平衡枝,其长0.5mm;口部在头腹面。 颈侧3对外鱼恩的主枝扁平,远端渐细尖;主枝腹侧出现鳃丝,第一对主枝较短,鳃丝2 条,其余2对较长而不超过前肢芽,鳃丝5条,远端较长;前肢芽短锥状,无指的分化; 躯干部卵黄囊极明显,长椭圆形,在其前端腹面可透视其心藏;尾侧扁,尾背鳍褶自体 中段骤然开始隆起,至尾中段又逐渐下斜达尾末端,腹鳍褶平直;肛孔己现,胚体上有 细小而稀疏的棕色小点,卵黄囊黄色。 表23 秦巴拟小鲵变态前幼体的量度(陕西:周至) Table 23 Measurements of premetamorphic larvae of 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 Liu et Hu(Zhouzhi, Shaansi) 单位:mm 标本数(尾) 10 10 10 标本数(尾) 全长 TOL 33.0~45.0 41.5 46.3~52.4 49.1 61.8~67.7 64.9 眼间距 IOS 1.6~1.9 1.8 7.5% 2.0~2.0 2.0 7.0% 2.5~2.5 2.5 7.0% 头体长 SVL 20.0~27.8 24.4 26.6~30.6 28.6 34.5~37.7 35.7 前肢长 FLL 5.1~6.6 5.9 24.2% 6.8~7.9 7.0 24.5% 8.8~9.4 9.1 25.5% 头长 HL 6.5~8.7 7.5 30.6% 8.5~9.0 8.8 30.7% 9.9~10.9 10.2 27.1% 后肢长 HLL 5.2~7.2 6.1 25.0% 6.9~8.2 7.3 25.5% 10.6~11.2 10.8 30.7% 头宽 HW 4.8~7.7 6.5 26.6% 7.1~8.2 7.6 26.6% 8.0~9.8 8.9 24.9% 尾长 TL 14.0~18.5 17.1 70.0% 17.6~23.5 20.5 71.5% 26.9~31.0 29.2 81.7% 头高 HH 4.1~5.5 4.8 19.6% 4.3~4.3 4.3 15.0% 5.0~5.0 5.0 14.0% 尾高 TH 4.8~7.3 6.0 24.6% 6.8~8.0 7.2 25.1% 4.6~8.1 6.7 18.7% 眼径 ED 1.7~2.5 2.1 8.6% 2.0~2.0 2.0 7.0% 2.2~2.2 2.2 6.2% 幼体:生活幼体4Omm时,背面浅藕褐色,密布深色小点,背脊两侧者较大,尾鳍褶 有大小细点,腹面乳白色,少数个体在中部有极少的小黑点。全长50mm时,背面棕褐色; 60mm时,体色及斑纹接近于成锐,背面出现大的金黄色斑,腹面下颁缘及胸、腹部深藕 褐色。4Omm左右时的幼体,头部扁平,躯干较细,尾部极侧扁,尾背、腹鳍褶薄而明显, 分别始自尾基部背面及肛后,尾末端钝圆;眼大;口裂小;上、下唇褶均明显,已出现上、 下颌齿,上、下颌齿外缘有棕色角质层,犁骨齿列呈“/\”形排列;颈腹面有弧形颈褶; 平衡枝已消失;外鳃3对,主枝宽扁,腹面有2排侧扁的鳃丝,外排14~15条,内排6条 左右,较外排者短,指4个、趾5个,均宽扁,末端有棕褐色角质鞘,呈爪状;前后肢贴 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约1条肋沟;肛孔卵圆形,边缘微隆起。幼体全长50mm左右时, 躯干浑圆;上、下眼睑出现;有的个体角质颌部分已消失;色素较深,背面棕褐色。6Omm 以上时,口裂大,唇褶退化,仅口角处留有少许;鳃丝及尾部腹鳍褶明显萎缩,已接近完 成变态。发育过程中主要特征变化是:外鳃逐渐消失,眼睑分化;唇褶、下颌缘的角质层、 指、趾末端的角质鞘逐渐消退,尾部的腹鳍褶亦渐消失;犁骨齿列由“/\”形变为“⌒⌒” 形排列。身体各部增长比例不同,口裂加大,眼间距增宽,头部相对变窄和加长,后肢及 尾增长,尾部逐渐低矮,色素增加,斑纹出现。 变异:四川万源5个雄鲵的尾及后肢略长于陕西周至的标本;腹面色略浅。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秦巴拟小鲵生活在秦岭、大巴山海拔1770~1860m的小山溪及其附近。 流溪水量小,坡度不大,在阶梯式的低凹处为浅水凼,溪水清澈见底,pH5.5~6.0,水底 多碎石,并杂有少量淤泥和落叶;溪边以草本植物和灌丛为主,植被茂密,十分阴湿。 昼伏夜出,成体不直接生活在水中,白天大多隐蔽在溪边或干涸的溪底大石块下或碎石 坭缝中。幼体多在石块下游动或匍匐在淤泥上,幼鲵亦活动在岸边石堆中;行动敏捷, 受惊扰后即迅速进入其他石块下或石缝中。5~6月在溪内发现卵胶袋和大量幼体。卵胶 袋成对,一端相连成“柄”粘附在石块下面,另一端细尖而游离于水中,弯曲呈香蕉状 或“C”形。曾见到在溪底一块30×10cm2的石块下粘贴着5对卵胶袋,袋内的胚体大多 数已出现3对外鳃。 根据5~6月在同一环境中采到的成鲵、幼体和卵胶袋中正在发育的胚胎等情况分析, 估计该鲵繁殖期较长,可能在4月末至6月下旬,5月为产卵盛期。 解剖观察胃内容物有虾类、鳞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附肢、几丁质碎片等,表明该鲵 以小型动物为食 |
分布信息 | 陕西(周至、宁陕)、四川|(万源)。; |
分类学讨论 | 拟小鲵属 Pseudohynobius 的分类讨论 费梁、叶昌媛(1983)一文根据中国当时 的小鲵科已知的6属(小鲵属、肥鲵属、极北鲵属、爪鲵属、北鲵属、山溪鲵属)14 种的特征做了比较研究后,发现胡淑琴等(1966)发表的秦巴北鲵 Ranodon tsinpaensis Liu et Hu 与费梁等(1978,1982)发表的黄斑小鲵Hynobius flavomaculatus Fei et Ye各 部特征极为相近;而与北鲵属或小鲵属等的属征有明显区别,即将秦巴北鲵和黄斑 小鲵两个种重新组合为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现将上述3属各物种主要特征对 比列于表24。 从表24中可以看出,秦巴北鲵和黄斑小鲵的各部特征均较一致,这两种的共同特征 又与小鲵属和北鲵属的特征不同。这两个种与小鲵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前颌骨和鼻骨中 缝间有一个大的囟门;犁骨齿列明显较短,内枝向后弯曲度较小,齿数较少,一般7~17 枚(日本北海道的滞育小鲵Hynobius. retardatus的犁骨齿虽然较短,但无囟门)。这两个 种与北鲵属的主要区别在于:犁骨齿相对较长,内端位于犁腭骨的内侧后端;头骨前后 几等宽,即上颌骨间距几等于方骨外侧间距;无唇褶。而巫山北鲵和新疆北鲵的犁骨齿 列短,呈“/\”形,位于犁腭骨中部或后1/3处;头骨前窄后宽,即上颌骨间距明显小 于方骨外侧间距;有唇褶。由此可见,秦巴北鲵和黄斑小鲵的共同特征能与小鲵属或北 鲵属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总的说来,它们的特征更接近于小鲵属。因此,从形态学特 征比较和分析,有必要将黄斑小鲵和秦巴北鲵分别从小鲵属和北鲵属中分出另立为拟小 鲵属Pseudohynobius。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