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Hynobiidae |
科中文名 | 小鲵科 |
学名 | Ranodon shihi (Liu, 1950) |
中文名 | 巫山北鲵 |
引证 | Liuia shihi Zhao,in Frost, 1985; Ranodon wushanensis Liu,Hu et Yang, 1960; Ranodon shihi Risch et Thorn, 1981; Hynobius shihi Liu, 1950; Liua shihi Zhao et Hu, 1983; Ranodon(Liua) shihi Kuzmin, 1999;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唇褶明显;犁骨齿两短列,相距远,呈短弧形,位于内鼻孔前方,内端 起于犁腭骨中部;鼻骨呈方形或略呈三角形;前颌囟较大;掌、蹠部有角质鞘;体侧肋 沟多为11条。 形态 根据重庆巫山(105雄、112雌、卵及幼体)标本。 成体:雄鲵全长173mm左右,大者可达200mm左右;雌鲵146mm左右。头部扁 平,头长略大于头宽;躯干略呈圆柱形,尾基圆,向后逐渐侧扁,尾末端钝圆。吻端宽 圆而扁,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眼径小于吻长;口角达眼后角下方;唇褶明显,上唇 褶掩盖下颌后半段之大部;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一般细长,多排列呈“/\”形, 前端远超过内鼻孔前缘,左右不相遇,少数个体呈“- -”形;舌长椭圆形,两侧游离, 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部。 前肢略短于后肢,贴体相对时,多数个体的指、趾端达到对方的掌、蹠部,少数个 体者仅相遇,个别的不相遇;指、趾扁平,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 3、2、4、1,第二、三指几等长;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无掌、蹠突。 尾长与体长略相等,或短于体长;尾高约为头体长的1/6;尾肌发达,背鳍褶起自 近尾基部,腹鳍褶起于近尾末端。 皮肤光滑。自眼后角到颞部有一浅纵沟,下眼睑后端有一浅斜沟达上颌缘基部;体 侧肋沟一般为11条,少数10或12条,偶有9条者;咽喉部有若干纵肤褶,颈褶呈弧形; 指掌、趾蹠部底面及尾尖均有棕色角质鞘,指、趾末端略近黑褐色,几成爪状;尾背鳍 褶厚实。 生活时背面黄褐、灰褐或绿褐色,其上有黑褐或灰褐色斑,腹面乳白或乳黄色,有 的有黑褐色小点。液浸标本背面灰褐色,斑点清晰;腹面浅褐色。 第二性征:雄鲵的头体长与尾长几相等,肛孔纵裂,其前方有一肉质皱褶(睾丸叶状, 乳白色)。 骨骼:头骨前窄后宽,即上颌骨伸向后方,其间距小于方骨外侧间距,犁骨齿2短 列,相距远,呈短弧形,位犁腭骨中部或略后;前颌骨与鼻骨间有囟门;泪骨入眼眶和 入外鼻孔;上颌骨与鼻骨不相连,与翼骨相距远。上舌软骨远端骨化;基舌软骨略呈长 方形;第一对角鳃软骨与第一对上缌软骨合并,基端不膨大呈角状;第二对角角鳃骨与 第二对上鳃骨骨化,后者远端为软骨。 卵及胚胎:卵胶袋黄绿色不甚透明,较坚硬,呈“C”形圆管状,一端呈柄状,游 离端细尖。重庆市巫山县的卵胶袋平均长度为32.2mm(20个:28.0~43.3mm),沿外侧曲 线长度平均为75.7mm(20个:65~105mm),中段直径11mm(20个:9.0~14.4mm),每个 卵胶袋内有卵6~8粒;而湖北省农架产者外侧中线长度为143.7(123~165)mm,内有卵 粒16.8(11~25)粒。卵乳黄色,卵径7mm。5月下旬,大多数卵粒已发育成胚胎,或已成 幼体逸出,胚体排列位置一般分2组,每组头部分别朝向卵胶袋两端,后期者多横置于 卵胶袋内。 幼体:初离卵胶囊的幼体平均体长25mm左右。背面灰藕褐色,散有均匀的细黑点, 腹面乳黄色(系未吸收完的卵黄),尾末端1/3~1/4处为黑色。吻圆而高,眼大;平衡枝已 萎缩;外鳃3对,鳃枝较长,每一鳃枝有两排鳃丝,不成羽状,外排鳃丝长于内排;背 鳍褶达尾基稍前方,腹鳍褶明显;前肢已出现3指,后肢芽明显。 全长105mm左右的幼体,体色与成体相同;头顶平坦;口裂小,不达眼后角下方; 犁骨齿列明显,呈“/\”形;舌大,长椭圆形,舌前端及前侧不与口腔相连;颈褶形 成;3对外鳃仍明显;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重叠,指、趾扁平,末端角质鞘似 爪状;其他特征与成体同。 变异:采自湖北宜昌的8雄、11雌,背面花斑均较重庆市巫山产者大,前、后肢贴 体相对时,指、趾端不相遇;雌、雄鲵体长与巫山者相反,即雌鲵远较雄鲵长。 表28 巫山北鲵变态后幼体量度(重庆市:巫山) Table 28 Measurements of postmetamorphic larvae of Ranodon shihi(Liu)(Wushan,Chongqing) 初离卵胶囊幼体20个 幼体20个 全长 TOL 24.0~27.8 25.0 全长 TOL 87.1~116.3 104.6 头体长 SVL 12.9~15.0 13.3 头体长 SVL 45.9~64.3 53.0 头宽 HW 2.6~3.7 3.2 24.0% 头宽 HW 8.9~11.3 10.1 19.1% 头高 HH 2.0~3.0 2.1 16.0% 头高 HH 11.4~16.7 14.1 26.6% 尾长 TL 10.7~12.8 11.7 88.0% 尾长 TL 41.0~57.3 51.6 97.5% 尾高 TH 3.0~4.0 3.7 28.0% 尾高 TH 10.2~13.9 11.7 22.0% 尾宽 MTW 5.0~8.9 7.2 13.6% 注:本量度尾长是从肛前缘量至尾末端。 检查重庆市巫山县官阳区雌、雄成体标本各50尾,比较犁骨齿形状、肋沟数及背部 色斑情况如表29所示。 表29 巫山北鲵的特征变异(重庆市:巫山) 表29 Variation of characters of Ranodon shihi(Liu)(Wushan,Chongqing) 犁骨齿列形状 肋沟数(条/每侧) 花斑形状 “/\”形 “- -”形 9 10 11 12 大花斑 小黑点 50雌 44 6 1 22 25 2 23 27 50雄 44 6 1 10 31 5 34 16 检查重庆市巫山和湖北神农架地区巫山北鲵的卵胶袋长度和含卵(或胚胎)数有较大 变异,现对比如表30所示。 表30 巫山北鲵卵胶袋长度和含卵(胚胎)数量 Table30 Length of egg sacks and egg number of Ranodon shihi(Liu) 产地 卵胶袋数量 (条) 卵胶袋长度 (外侧中线长,mm) 每条卵胶袋内含卵或胚 胎数(粒) 资料来源 重庆市巫山 20 65.0~105.0(75.7) 6~8 刘承钊等(1960) 湖北神农架 10 123.0~165.0(143.7) 11~25(16.8) 黄永昭等(1992)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巫山北鲵生活在海拔900~2350m的山区。成体多栖息在小型山溪中, 溪水宽1~2m处均可发现,在坡度小,较平坦,水流缓慢的溪内数目最多,水浅处仅淹 没脚背,深处可达25cm,溪两岸植被丰富。此鲵生活在水中石下、溪边土穴或石缝内。 溪内有较多的毛翅目昆虫的幼虫,这些幼虫是该锐的主要捕食对象;此外,胃内容物中 还有金龟子成虫,藻类植物及小石块。幼鲵与成鲵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在流水中较大的石块下曾采到大量卵胶袋,成对的卵胶袋以一端成柄状粘附在石下, 另一端游离,整个卵胶袋浸没在水中;随石块的大小,其粘附的卵胶袋数目不等,曾在 巫山发现一个长15cm,宽8cm的石块上有10对之多。每个雌鲵产卵袋两个,共产卵12~16 粒,而神农架者共产卵23~42粒。有的卵袋内胚胎已发育成幼体,部分从卵膜中孵出, 孵出的幼体可在卵袋内左右摆动,有的从工作地携至驻地时已从卵袋中逸出。根据卵的 孵化情况分析,其产卵季节在3月下旬至4月期间。 当地群众常捕捉该舰作为食用。但有的地区因捕捉过度或其捕捉方法不当(如用石灰 水乃至农药毒杀),致使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建议有关部门加强保护措施,严禁捕捉,以 保资源不受破坏。从该鲵捕食金龟子以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看,对林区虫害有一定防除作 用。 |
分布信息 | 河南(商城)、陕西(平利)、重庆(巫山、巫溪、城口)、四川|(万源)、湖北(神农架、巴东、宜昌)。 ;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刘承钊将本种于1950年发表为新种Hynobius shihi;1960年刘承钊等依据四 川巫山(现属重庆市)的标本又发表为新种Ranodon wushanensis,并在文中说明前者是后 者“较小标本”。Risch与Thorn(1981:171~174)将R.wushanensis作为H.shihi的次同 名而重新组合为Ranodon shihi。 赵尔宓等(1983:30)一文认为巫山北鲵Ranodon wushanensis(=Ranodon shihi)有唇褶 等特征与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无唇褶有区别,并以巫山北鲵为模式种建立了巴鲵 属 Liua。费梁等(1990)、黄永昭等(1992)、叶昌媛等(1993)经仔细研究后,发现巫山北鲵 与新疆北鲵均有唇褶,两者的上颌骨和鼻骨形状、犁骨齿列形态、卵胶袋长度和含卵数 等形态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特征均较相近,即二者具有若干共同性状,认为巴鲵属的主 要鉴别特征不能有效地与北鲵属区别,因此,先后提出巴鲵属不宜成立。赵尔宓等(1984)、 赵尔宓(1994)仍记载北鲵属“无唇褶或不显”不同于有唇褶的巴鲵属,即后者是一个有 效属称。但是,王秀玲等(1995)在《新疆北鲵形态学研究探讨》(油印本)一文中明确记载: “通过核对标本、活体的仔细观察,表明新疆北鲵有唇褶,且明显”(图67:b);并在第 2页“北鲵属属征的补充和修订”一节中两处将原北鲵属属征做了修订,即将“无唇褶 或不显”更正为“有唇褶且明显”。经费梁和叶昌媛核查新疆阿拉套山的3尾标本和巴 黎自然博物馆的标本(MNHNP 3703号),认定新疆北鲵确实有唇褶(见图版Ⅺ:14),而 且Nikol’skii(俄文版1918,英文版1962)依据18尾标本,Chang(张孟闻,1936)依据14 尾(包括5尾幼体)标本,Thorn(1968),Куэьмин在《前苏联两栖动物》(1999)一书(63页)、 Thorn等(2001)中均记述新疆北鲵有唇褶。可见,赵尔宓以北鲵属“无唇褶”来说明与巴 鲵属在形态特征上有明显间断是欠依据的。 此外,王秀玲等(1996)一文记载新疆北鲵的染色体组型2n=66;池部千贺子等(1994) 和Ikebe等(2000)先后记载巫山北鲵(巫山标本)的染色体组型2n=66。从以上核型研究结 果,两个种的染色体组型也未给巴鲵属提供成立的依据。因此,巫山北鲵的形态和核型 两方面性状都不能与北鲵属分开,巫山北鲵从北鲵属中分出另立为巴鲵属的依据不足。 刘承钊等(1960)在发表新种巫山北鲵Ranodon wushanensis时,其模式标本号在中文 和英文摘要中均记载为571589号,但在模式标本量度表上记载为571598号,现核查保 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的实物标本,该种模式标本号实为CIB 571598 号(见图65:a),因此,在本书中做此确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