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Cynops cyanurus chuxiongensis Fei et Ye, 1993 |
中文名 | 蓝尾蝾螈楚雄亚种 |
引证 | Cynops cyanurus chuxiongensis Fei et Ye, 1983; 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 Yang, 1983;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本亚种与指名亚种主要的区别在于肛部和尾腹鳍褶有波浪状深色斑纹; 体形亦较大。 形态 依据云南楚雄(156雄、87雌、卵及幼体)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87mm,雌螈105mm左右;头部扁平,吻端钝圆;口裂在眼后下方; 唇褶在口角前缘较明显,掩盖下唇后部;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前肢 细弱,指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为3、2、4、1;后肢较粗壮略长,趾略扁而长,趾长顺 序为3、4、2、5、1;前、后肢贴体相对时,雄螈指、趾末端略重叠,雌螈则相遇;外 掌突明显;有外蹠突,内蹠突多不显或略显。尾长短于头体长,尾基侧扁,肌肉不发达, 尾鳍褶平直,尾末端钝尖;肛孔长裂形。 皮肤较粗糙,体、尾背面满布痣粒;枕部“∨”形隆起与嵴棱相连,直达体后端尾 基上方;耳后腺不明显;颈褶较明显;咽喉部有细痣粒,胸、腹部较光滑。 生活时颜色变异较大,多数个体背面为蓝绿色,有的为黑色、黑褐或黄褐色,色浅 者有的有分散的黑斑点;眼后角下方和口角后方有两个醒目的橘红色斑;头、体腹面橘 红色,散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纹;肛部的色斑均在其前半段为橘红色,后半段为灰黑色; 尾腹鳍褶橘红色(一般不达尾末端),而在其上有黑色波浪状斑纹。液浸标本头、体背面 灰黑或灰褐色,腹面橘红色部位变成黄白色。 第二性征:雄性体形较小;尾较短,高而薄;肛部肥肿状隆起明显,肛壁内侧有乳 突,繁殖季节期间尾背鳍褶至尾末端显蓝色。 表59 蓝尾蝾螈楚雄亚种成体量度(云南:楚雄) Table 5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Cynops cyanurus chuxiongensis Fei et Ye (Chuxiong,Yunnan) 单位:mm 10♂♂ 10♀♀ 10♂♂ 10♀♀ 全 长 TOL 82.1~69.4 87.2 97.1~114.7 104.9 尾 长 TL 34.7~42.0 37.1 72.6% 40.8~51.6 46.1 77.6% 头体长 SVL 46.0~54.4 51.1 54.0~63.3 59.4 尾基宽 TW 6.9~7.4 7.1 13.9% 6.5~9.1 7.7 13.0% 头 长 HL 10.5~12.0 11.4 22.3% 11.8~13.9 12.8 21.5% 尾 高 TH 6.7~9.6 7.8 15.3% 8.0~11.1 9.4 15.8% 头 宽 HW 9.6~11.3 10.3 20.2% 10.7~13.6 12.1 20.2% 前肢长 FLL 13.4~17.8 15.9 31.1% 15.2~17.8 16.5 27.8% 头 高 HH 8.6~10.2 9.2 18.0% 8.1~10.7 9.3 15.7% 后肢长 HLL 14.2~18.0 16.6 32.5% 16.4~18.8 17.5 29.5% 眼间距 IOS 3.4~4.4 4.0 7.8% 4.3~5.2 4.7 7.9% 腋至胯距 AGS 22.1~28.6 26.1 51.1% 26.5~36.7 30.9 25.0% 眼 径 ED 3.7~4.7 3.9 7.6% 3.8~4.3 4.1 6.9% 卵:单生,卵胶囊椭圆形,长短径为4.2×3.Omm;卵粒圆形,直径2.1mm左右,动 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蓝尾蝾螈楚雄亚种生活于海拔2100~2400m的针阔叶混交次生林带, 生活在永久性静水水域内(如池塘和稻田等)及其附近。水塘内一般着生有水生草本植物, 附近林木繁茂,杂草丛生,石缝、土穴甚多,地面阴湿,是该螈较为理想的栖息和繁殖 场所。该螈一般不远离水源,白天多隐匿在岸边潮湿阴暗的洞穴中,晚上入水觅食。在 繁殖期间,白天多在水中活动。全年周期活动可分为两个时期:10月至次年3月为冬眠 期,此期蝾螈一般伏于水域附近的石穴或土洞等潮湿环境中冬眠;4月下旬至10月上旬, 多在水域内或附近活动,此期是该螈的繁殖期。 据费梁等(1988)一文报道,1980年8月2~4日曾在云南楚雄野外对621尾成螈进行 统计,雌雄性比为1.19:1。该螈在静水域内繁殖,求偶在水中进行,雄性追逐雌性(调 情);配对时,雌螈尾随在雄螈之后,雄螈排出精子团,雌螈继续前行,当泄殖肛孔部位 接触到精子团时,精子团即粘附其上,大约25~40分钟被雌螈纳入泄殖腔内。一只雄螈 在一小时左右可排出1~5个精子团,未见到精子团外有透明膜。雌螈在产卵前先用后肢 将水草叶片紧抱在肛部,然后将卵粒产在叶片间;产卵后雌螈并不马上离开,待卵外胶 质物将叶片粘合之后,雌螈方才离去。雌螈分次产卵,每次产卵一粒,大约需时2.5~5 分钟。雌螈的产卵期甚长,据6年观察结果,从4月上旬至10月上旬,繁殖盛期是5~6 月。36尾雌螈的平均产卵期为123.5(40~150)天,实际产卵天数为56.7(5~115)天,根据 36对蝾螈年产卵8153粒的统计,每只雌螈平均年产卵225.5(10~668)粒,日产卵4(1~24) 粒。产卵多在凌晨进行,夜间产卵数占总产卵数的83.2%,白天产卵数仅占16.8%,该 螈的产卵最适温度为21~25℃;20℃以下和26℃以上蝾螈虽能产卵,但数量甚少;15℃ 以下和29℃以上无产卵记录。单养雌螈多不产卵或产卵很少;雌、雄蝾螈配对饲养时多 数蝾螈能正常产卵,如果将配对蝾螈中的雄螈取出,雌螈在4~14天内可以继续产出受 精卵,但在第8天左右受精卵的比例减少,非受精卵的比例增加,14天左右产出之卵可 能全为非受精卵,甚至导致雌螈停止产卵。室内观察说明:雄螈的性刺激和雌螈的纳精 是雌螈正常产卵的重要因素之一。禁食后的雌螈在消耗体内营养的情况下还可在35~102 天内产出卵子,少者产卵9粒,多者可产卵91粒。蓝尾蝾螈为体内受精的有尾类,雌螈 纳入精子团并贮存在贮精囊内,卵子经过贮精囊时,精卵结合,产出的卵即为受精卵。 据6~9月统计,6月份卵的受精率为98.5%~47.6%,7月份76.1%~7.7%。8月份16.0%~0, 9月份O~19.0%,可见该螈在繁殖期间卵的受精率递减,在水温28℃左右和繁殖期末卵 的受精率为零(费梁等,1988)。受精卵在室温19~29℃,水温在18~28℃的条件下,胚胎 发育共分为29期(王朝芳等,1984),胚胎经过5.6天长出尾芽和平衡枝;13天长出前肢 芽;16.5天左右孵化,此时胚胎长约1Omm,约经27.5天前肢4指及后肢芽明显,平衡 枝消失,全长14mm左右。46.5天左右后肢5趾发育完全,全长19mm左右(胚胎发育各 期形态见图版V~VIII:(1)~(22));111.5天左右开始变态,外鳃及背部鳍褶逐渐萎缩,皮 肤出现疣粒,体腹面深浅相间之色斑明显。164(91~200)天外鳃消失或仅有残迹,鳃孔已 经封闭,背面皮肤疣粒明显,眼后下方及体尾腹面橘红色斑与成体相同。此期小蝾螈常 常离水登陆,其体全长46.6(37~60)mm,体重0.56(0.3~1.1)g。 幼螈一般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期间完成变态,因此,刚完成变态的幼螈要经过一 个冬季。新成螈在10月至次年4月生长缓慢;5~9月期间生长迅速,其体长增长夏季比 冬季快53倍,体重增长为42倍。从受精卵始,18~20月龄其全长可达89.4(75.O~104.0)mm 体重达4.19(2.4~6.4)g,腹内卵粒直径为1.8mm左右,蝾螈已基本达性成熟。但是该螈必 须再越过一个冬眠期,因此,从受精卵始至能够繁殖(产卵)止,大约需时两年(费梁等, 1990)。 据费梁等(1990)一文报道,蝾螈多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如水丝蚓、 水蚤、剑水蚤,以及爬入水中的蚯蚓等;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成螈常常吞食卵粒,同时也 连同植物叶片吞食下去,还发现吞吃自己蜕下的皮肤。两尾蝾螈为争食一条蚯蚓互不相 让,各咬一半在水中翻滚,一般可持续数分钟之久,最后常常强者得食或各食一半而告 终。此外还发现,一尾尾基部受伤的蝾螈,伤部被其他蝾螈多次咬食,大约经过一天左 右的时间,受伤蝾螈的尾基部被咬断而死亡。在室内可饲养各种畜禽肉类等,据统计, 以肉类为食的雄螈在一年中各月进食量为0.12~0.89%,年进食量为6.37g;雌螈各月进食 量0.18~2.36g,年进食量13.29g。繁殖期的食量远多于非繁殖期,雌螈的食量高峰在6 月左右,雄螈在9月,雌螈的全年进食量约为雄螈的两倍,这与雌螈卵子发育和产卵有 密切关系。 蝾螈在冬眠期间可长达5个月左右不吃食物不致饿死,在非冬眠期也有较强的耐饥 能力。实验说明:雄螈在非冬眠期可饥饿102~283天,雌螈可饥饿282~621天,雌性的 耐饥能力约为雄性的两倍。不仅如此,雌螈在饥饿的情况下还可产卵9~61粒,产卵期 为35~102天(费梁等,1990)。可见,该蝾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据1980~1982年的测定(费梁等,1990),雄螈月平均体重为4.09g,最低和最高月体 重之差为0.27g,其差为雄螈平均体重的6.6%;雌螈月平均体重为7.43g,最低和最高月 体重之差为1.78g,其差为雌螈平均体重的24.0%。可见雌螈体重的变化显然比雄螈者大, 这与雌螈孕卵有关。 据费梁等(1990)一文报道,蝾螈对温度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在冬季,它们以冬眠方式 度过严寒,在O℃左右该螈尚能安全越冬,在15℃以下,表现出行动迟缓,但较为安定。 18~27℃是该螈正常生活和繁殖较宜的温度;当水温上升到28~31℃时它们表现出烦躁不 安,上下不停而急促地游动;32~35℃时蝾螈的运动能力减弱,出现异常;36~37℃则表现 出行动不能自如,身体不能保持平衡,有的蝾螈在3~4小时内可能发生死亡。 该螈栖息在水域内时,常常向上游动将头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气。它们在水中的呼吸 频次与水域深度有关,浅水处的蝾螈比深水处者频次较多,在相同水深的情况下,雌螈 的呼吸频次多于雄螈。 查看野外采集的344尾成体标本,均无幼态性状。在室内饲养情况下,5~7月期间 所产之卵,于当年9月至次年1月完成变态,未见到这些蝾螈保留幼体性状。我们发现 在9月期间产下的卵,在冬季低温下进行胚胎发育,其发育时间甚长,在这种条件下变 态的幼螈常常长期保留外鳃残枝或鳃孔。这些个体经过两年以上的饲养,全长达9Omm, 体重4g左右,腹内卵粒直径0.8~1.8mm,可见基本达到性成熟。但这些蝾螈仍保留幼态 性状,对保留幼态性状的蝾螈进行饲养观察,多数个体在3年左右死亡,少数可存活6 年左右。 据费梁等(1987)一文报道,蓝尾蝾螈的前肢或后肢截断后可以再生,而且可以再生 |
分布信息 | 云南(武定、昆明、楚雄、宜良、景东、新平、石屏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施立明等(1979)在“蓝尾蝾螈灯刷染色体的制备及活体观察”一文脚注中载 有蓝尾蝾螈 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 种名,但该文刊载在《遗传》杂志上,既没有 说明是新亚种,也没有指定模式标本及其鉴别特征等必需的相关资料。因此,不符合“国 际动物命名法规”(1985)中第73条的规定,即“一个作者建立一个新的命名种级单元, 应清楚地指定它的正模”等条款。根据《法规》有关规定,施立明等(1979)一文中的亚 种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 属于裸名而无效。蓝尾蝾螈楚雄亚种 Cynops cyanurus chuxiongensis Fei and Ye 和蓝尾蝾螈云南亚种 Cynops cyanurus yunnanensis Yang同发表 于1983年。根据以上两文的收文日期,前者为1982年12月27日(正文形式发表),后 者为1983年2月12日(简报形式发表),前者收文日期领先两个多月。有关种名的有效 性问题见费梁、叶昌媛、黄永昭《中国两栖动物检索》(1990)在脚注中的说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