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Chang, 1932)   镇海棘螈

字段 内容
目名 Urodela
目中文名 有尾目
科名 Salamandridae
科中文名 蝾螈科
学名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Chang, 1932)
中文名 镇海棘螈
引证 Pleurodeles(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Dubois, 1986; Pleurodeles(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 Risch, 1985; 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 Chang, 1932; Tylototriton(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Zhao and Hu, 1984;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 Nussbaum and Brodie, 1982;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嘴角后上方有浅色突起,其内有钩状方骨侧突;头躯十分宽扁;背侧各
有1纵行瘰疣;第五趾较短小。

形态 根据浙江镇海(25雄、24雌、卵群及幼体)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19mm,雌螈螺137mm左右。头体宽扁,四肢适中。头宽大于头长,
呈亚三角形;头侧嵴棱不很发达,始于吻侧,经上眼睑,延至眼后与耳后腺相接;头顶
有小纵嵴,其后方有“∨”形嵴。吻端平切;鼻孔位吻侧端,有小瓣膜,眼侧位,眼径
略大于眼间距的一半;耳后腺扁平,长约为宽的两倍;在嘴角后方可看到浅色的三角形
突起;犁骨齿列较长,呈“∧”形,起自两内鼻孔前缘,止于眼眶内侧后方;舌亚圆形,
两侧和后端稍游离;颈褶不明显或个别标本明显。
躯干扁平,背面较平坦,体侧有许多小疣粒堆集成瘰疣,排列成纵行,瘰疣较小约
有12枚左右,彼此界限不清;背中央嵴棱突出,前接头部“∨”形嵴,后端与尾背相连,
嵴棱的皮肤紧贴髓棘,可分辨出每个髓棘的轮廓;嵴棱两侧与肋骨相应有斜行棱起。尾
弱而短,尾长明显短于头体长,基部略呈方形,向后逐渐侧扁,尾肌弱,背鳍褶低与体
嵴棱相连,末端尖细;体腹面有扁平疣粒,肛孔纵裂,其后5~7mm处开始至尾尖有低
钝的腹鳍褶。
后肢略粗于前肢,贴体相对时,指、趾重叠。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前
肢前伸时第三指达鼻孔;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1、5,第五趾发育正常,略短
于第一趾,极少数个体第五趾不发达;掌、蹠突明显或不明显。
皮肤粗糙,背、腹面几乎布满大小不等的疣粒,胸部中央的疣粒扁平,腹面缢纹不
显或略显。上下唇缘、指趾腹面,尾腹鳍褶等部位光滑无疣。
生活时体色棕黑,个体间的色变较小。嘴角后突起、耳后腺后缘、指和趾腹面,掌、
蹠突部位以及尾腹鳍褶均为橘黄色,有的个体体侧瘰疣和肛裂边缘有橘黄色点。
第二性征:雄螈体形较小,尾长远小于吻端至肛后的距离;肛周围隆起不显,肛裂
较长,边缘的疣粒较小,排列不甚规则,内壁前边有很多小乳突。雌螈体形较肥大,尾
长小于吻端至肛后的距离;肛周围隆起较明显,肛裂相对较短,边缘的疣粒较大,排列
整齐,内壁无乳突,多皱褶。
骨骼:头骨呈亚三角形(图96:b,c),宽远大于长;前颌骨2,背面观不可见;鼻
骨大,介于前颌骨和额骨之间;额骨大,顶骨较小:沿鼻骨、前额骨、额骨外侧及额鳞
弧上凸凹不平呈雕刻纹痕;左右鼻骨后方之间有一椭圆形小囟;额鳞弧宽,与头顶骨片
围成椭圆形的额鳞窝,长径约为宽径的两倍;方骨前突较长与上颌骨相接,外侧有方骨
侧突,长2~3mm,其弯曲度和末端尖或钝有个体变异;翼骨薄,呈三叉形,前端和上颌
骨内侧突起相接触。
颈椎1枚,无肋骨。躯椎13枚,荐椎1枚,均有肋骨;第一、二对肋骨短,位于上
肩胛骨下方,末端不与瘰疣连接,第二对有小肋突;第三、四对各有一个强大的肋突,
几成分叉状;少数个体第五对也有肋突;以上肋突末端刺入体侧瘰疣中。第五至第九肋
骨较长,且向体的侧后方水平伸展,第十至十三肋骨的长度依次逐渐短小,末段向上翘

起,并分别刺入相应的瘰疣中,有的甚至刺穿皮肤,尖端裸露于体外;荐椎上的肋骨较
粗,末端分叉且刺入瘰疣中。前4个尾椎也有短肋,往后只有横突。

第一至第五趾的趾骨节为2、2、3、3、2,蹠骨5块,附骨9(少数为8)块。
卵:卵单生堆集成群,晶亮透明宛如珍珠。卵粒浅黄色,动物极与植物极颜色相近,
有的显荧光绿色,直径3.2~3.4mm。刚产下的卵连同外层胶膜直径3.6~3.8mm,卵胶膜
一旦接触湿纱布,逐渐膨胀,大约经过5~6小时,胶囊外径达7.2~10.5mm,这与野外采
集的卵粒大小相近。卵胶膜共有3层,外层较薄,带有黏性;中层厚而坚韧,富有弹性,
不易压破;内层很薄。
幼体:刚孵出的幼体全长2Omm左右,尾长约等于头体长,前肢芽已分化为3指或
4指;后肢芽已分为3叉;体背面及尾部密布细麻斑。变态时期的幼体全长4Omm左右,
皮肤上显现大疣,体尾及四肢背面棕黑色,仅指、趾和尾腹鳍褶为橘黄或鲜黄色。新成
体全长34~36mm,除头部相对较大之外,外部形态与成体基本相同。
生物学描述 生物学资料 镇海棘螈的分布区很狭窄,目前仅发现在北纬29.8度,东经121.8度
的浙江东部宁波市的沿海海拔100~200m的丘陵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
被较为繁茂,地面杂草丛生,终年积水的水塘和水沟较多,周围有石穴和土洞。
据蔡春抹和费梁(1984)记载,成体是完全陆栖的蝾螈,多生活在阴暗潮湿,多腐殖

质,土壤较为疏松的土穴内、石块下、石缝中;也有在草丛中的,白昼不出外活动,夜
间行动迟缓。在调查中发现该蝾螈受惊后有一种特殊的姿态,即当被捕捉或轻轻击打其
背部时,该螈则紧闭两眼,四肢很快直伸,手、足稍向上翻,尾末段侧卷,头部和尾部
向上翘起,仅腹中部着地,显露出指、趾腹面和尾下方的橘黄色,常持续2~3分钟以后
慢慢恢复原状。这是一种警戒反应,在中国其他蝾螈中少见这种特殊习性的报道。经剖
胃或粪便检查,它们以蚯蚓、蛞蝓、小型螺类、马陆、蜈蚣、步行虫等为食;室内饲养
时可投放蚯蚓等食物,生长较好。
表49 镇海棘螈成体量度(浙江:镇海)
Table 49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Chang)(Zhenhai,Zhejiang)
单位:mm
14♂♂ 10♀♀ 14♂♂ 10♀♀
全长
TOL 109.0~139.0
119.0 124.0~151.0
136.8 眼间距
IOS 6.5~8.1
7.3
10.9% 7.5~8.5
7.8
9.5%
头体长
SVL 61.0~81.0
66.7 75.5~88.2
82.3 眼睑宽
UEW 2.0~3.0
2.6
3.9% 2.5~3.5
3.0
3.6%
头长
HL 14.0~17.0
15.0
23.7% 15.5~18.0
17.20
20.9% 前肢长
FLL 19.0~22.5
20.6
30.9% 22.5~25.0
23.9
29.0%
头宽
HW 14.0~20.0
17.8
26.7% 20.0~23.0
21.0
25.5% 后肢长
HLL 19.0~21.5
20.8
31.2% 22.5~26.0
24.3
29.5%
吻长
SL 5.0~6.2
5.8
8.7% 6.1~7.0
6.5
7.8% 肛裂长
VL 5.0~8.0
6.5
9.7% 4.5~8.0
6.5
7.9%
鼻间距
INS 4.5~6.2
5.0
7.4% 5.5~6.5
5.9
7.1% 尾长
TL 45.0~53.0
50.8
76.2% 49.0~61.0
55.9
67.9%
眼径
ED 3.2~4.5
3.9
6.0% 4.0~4.5
4.2
5.1% 尾高
TH 5.2~6.0
5.6
8.4% 6.8~8.0
7.4
9.0%

11月下旬开始冬眠,有的在繁殖场附近,有的在远离繁殖场100~200m的山坡上,
分散于石缝间或土洞内,一般距地表25~40cm。多单栖一处,也有两个同栖一处的。4
月间出蛰并开始繁殖。
据蔡春抹和费梁(1984)一文观察,3月下旬前所见雌性少于雄性,多从冬眠地内挖出,
其雌螈均未产卵,在产卵环境中未发现卵群;4月上旬和中旬所见雌性多于雄性(已出蛰),
大多数雌性已经产卵,每年发现卵群20~60余堆。5月中旬和6月下旬仅在繁殖场所附
近发现少数雄性,未见到雌性和卵群,水坑中见有幼体。12月调查时成体均从洞穴中挖
出,呈现半僵化状态。从以上情况反映出,雄性出蛰时间较雌性稍早;4月上、中旬是
镇海棘螈的繁殖盛期;各季节获得雌雄成体数量比例,虽然不是同年所获,但可以推断
不同季节调查时雌雄比例有一定差异,而雌雄总数量之比为1:1.04。
棘螈在4月初开始进入产卵场所,产卵环境一般选择在静水沟或小水坑附近,水域
周围植被较茂,杂草丛生,地面潮湿。在流溪或大水塘附近未发现过卵群。卵产于陆地
上,气温的高低、地面的潮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产卵的早迟,在气候不宜(如干旱无雨时)
的情况下,产卵期可推迟。产卵多在雷阵雨后的夜间进行,当时气温18~22℃,卵群大
多产在离水20~100cm的斜坡地上。测量20个卵群位置,离水最远的为80~100cm,最
近的20~25cm,一般多为40~50cm。卵产在阴凉潮湿的杂草丛中,有的直接产在湿润的
泥土、腐烂的树叶或石块的缝隙处,卵群被杂草或树叶所遮盖。
1983年4月22日上午采到1尾待产雌螈,腹部丰满,全长129mm,白天与另1尾
雄螈同养在1个垫有湿纱布的搪瓷盘内,当天黄昏开始产卵,持续30多个小时,共产卵
64枚,停产24小时后,经解剖,子宫内还有余卵8枚。在雌雄同养过程中,未见到雌
雄尾追和配对行为,所产之卵胚胎发育都很正常。
从雌螈的怀卵数和室内产卵数可见,每一雌螈可产卵约84(72~94)枚。但是在野外见
到的卵堆,卵数幅度较大,为44~182枚,可能一个卵堆并不代表一尾雌体的卵群。
蔡春抹等(1984)和谢锋等(2001)对镇海棘螈的个体发育做了观察,其受精卵在
18~22℃的常温下经过4~5天在外鳃早期和外鳃晚期长出短棒状平衡枝,10天左右在前
肢芽早期时平衡枝消失,腹面带有很大的浅荧光绿色的卵黄残余。20~29天左右,胚胎
从胶膜内孵出与温度高低有关,三对羽状外鳃中内侧一对较长。孵化出膜的幼体侧卧在
胶质物中或潮湿的地面上,长达3~4天不会死亡。由于幼体体尾的摆动具有一定的弹动
能力,同时借助雨水的冲刷,逐渐地从斜坡上方移到下面的水域中,开始在水中生活。
还发现,多数个体因离水较远或无雨水冲刷的情况下不能进入水内而导制死亡。幼体多
以藻类、腐植物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幼体经过58~90天的水中生活。于8月上旬左右
大部分完成变态,并登陆营陆栖生活。从卵产出至幼体完成变态大约共需110天。
该螈以陆栖为主,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及其他有害小型动物,如马陆、蛞蝓、小型螺
类、蜈蚣等,对农作物和林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棘螈属共有两种,一种产于日本琉球
群岛,一种即镇海棘螈,仅见于中国浙江镇海地区。据费梁(1992)报道,镇海棘螈分布
区极为狭窄,数量甚少,已濒于绝灭,同时对其濒危现状和致危因素做了分析讨论。Xie
等(2000)和Sparreboom等(2001)对该螈的繁殖行为和保护生物学进行了研究;据
1974~2001年的实地调查推算其繁殖种群仅200~300尾,实属中国特产珍贵、稀有的有
尾两栖动物之一。
分布信息 浙江(镇海)。;
分类学讨论 讨论 张孟闻于1932年依据浙江省镇海县城湾的一尾雌性标本,命名为镇海疣螈
Tylototriton chinhaiensis。Chang(张作干)和Boring (1934)认为该标本具有方骨侧突是一尾
不正常结构,曾怀疑该种是否成立。此后,该种模式标本因日军侵华而遗失,此后近50
年再未发现该种标本。Nubssbaum与Brodie(1982)根据60个琉球疣螈Tylototriton
andersoni Boulenger 和张孟闻对镇海疣螈的描述,认为它们的头部骨嵴不发达、具有特
殊的方骨侧突、肋突等骨骼特征和相关的形态、生态特征等方面都与疣螈属其他种有差
异,而将以上两种另立为棘螈属Echinotriton新属。蔡春抹和费梁(1984)一文根据两年
(1978、1979)在镇海县距城湾约5公里的瑞岩寺附近重新采到镇海疣螈标本,并结合生
态观察做了详细研究,不仅证实了镇海疣螈种级的有效性,并采用镇海棘螈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Chang)名称,确定了该种的新模标本,而且印证了Nussbaum与Brodie(1982)
关于镇海疣螈归属于棘螈属的推测。赵尔宓等(1984)一文将本种改隶为镇海疣螈
Tylototriton(Echinotriton)chinhaiensis,但田婉淑等(1986)、黄美华(1990)、费梁等(1990,
2005)、叶昌媛等(1993)、赵尔宓(1990)、赵尔宓(1995)、费梁主编(1999)、吕顺清等(2002)
等均未采用上述亚属名,认为Echinotriton是有效属名,并记载镇海棘螈的学名为
Echinotriton chinhaiensiso
本种已被列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文献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