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1905) |
中文名 | 滇螈 |
引证 | Cynops(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 Scholz, 1995; 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 Wolterstorffi, 1934; Triton (Cynops)wolterstorffi Wolterstorffi, 1925; Cynops wolterstorffi Chang, 1935; Molge wolterstorffi Boulenger, 1905; Triturus wolterstorffi Dunn, 1918;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头后稍高,体略侧扁,背脊略隆起但不呈嵴棱状,尾肌宽厚;具橘红色 脊纹;成螈具童体型。 形态 依据云南昆明(47雄、76雌和幼螈)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13mm,雌螈133mm左右,最大可达152mm。头长大于头宽,头 高与眼后两侧部位的宽度相等;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鼻孔位吻端两侧,鼻间距小 于吻长而大于眼径;吻棱略显,颊部向外侧斜;上唇褶发达,可盖住左右下唇缘。上、 下颌具细齿;犁骨齿二列,左右间距窄,呈“∧”形;舌小,卵圆形,两侧缘微游离或 不游离。 躯干肥硕而略侧扁,背脊略隆起,但不呈嵴棱状,其横切面呈“△”形。前肢细弱 而较长,前肢前伸时指端达眼前角或吻端;后肢较前肢粗壮,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 趾末端相遇或几相遇;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 5、1;指、趾细长而略扁,两侧无缘膜,基部无蹼,末端钝尖;外掌、蹠突小且较内掌、 蹠突明显。 尾长略短于头体长,尾部侧扁,尾肌发达而宽厚;尾背腹鳍褶明显,尾末端钝圆。 皮肤一般光滑;颈褶明显;体侧具细的横沟纹。 该螈成体部分个体有外鳃、鳃孔或鳃迹,属于童体型。全长119mm左右时,外鳃 发达,鳃丝明显。据统计在30尾雄螈中有12尾,60尾雌螈中有37尾标本具外鳃(鳃孔 或鳃迹)。 全长41~55mm的幼螈,外鳃羽状;尾背鳍褶前达肩部上方;皮肤较粗糙。全长75mm 时,多数标本无外鳃。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从头后沿背脊至体后端有橘红或略带橘红色的斑点缀连成脊纹, 并向后伸达尾背鳍褶后段(后段色不甚鲜明)。眼后下方均有一橘红色圆斑;体侧有数排 圆斑或缺如,多数标本体侧下方有一条由橘红色斑点缀连成的纵链纹。腹面斑纹变异甚 大,为黑色与橘红或橘黄色交织成不规则的花斑,但成条状者占多数;肛周围至尾腹鳍 褶为橘红色,后段的体色不甚醒目。液浸标本橘红色部位变浅或为黄白、灰白色,其余 部位为灰黑或灰褐色。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一般隆起呈肥肿状,肛裂较长,肛内壁后缘有指状乳突;雌螈 肛裂短,肛内壁后缘光滑。 头骨:头骨长明显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的1.21倍;上颌骨外侧间距明显小于方 骨外侧间距;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单枚,鼻突较长,与额骨相距近, 但不连接;鼻骨较大,彼此不相接,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与顶骨大小几 相等,额骨与鳞骨相连接,额鳞弧较窄,额鳞窝较大;上颌骨较短,与翼骨和方骨相距 均甚远;方骨外侧无钩状突;枕骨宽大,后缘较平。角舌骨宽大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 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 1对,为硬骨。 解剖观察,雄性丸睾分为1~2叶。 卵:剖检一尾雌螈,其腹内有卵442粒,卵径1.5~2.Omm,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 乳黄色。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该螈生活于昆明市海拔1900m的滇池及其附近的池塘、稻田等静水域 中,常在水草多的浅水区活动,以水栖为主。 |
分布信息 | 云南(昆明、宜良);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Boulenger 于1905年以云南昆明的标本发表了新种滇螈 Molge wolterstorffi后,Dunn(1918),Schmidt(1927),Boring(1929~1930),Pope(1931)等将其属名改订为Triturus 或将种名记载为Triturus wolterstorffi,Wolterstorff(1925)则将该种记载为Triton (Cynops) wolterstorffi。 Herre(1934,1939)对该螈的童体型和骨骼进行了研究;Wolterstorff(1934) 对滇螈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后,将其发表为新属一一滇螈属Hypselotriton,滇螈 Molge wolterstorffi 为该属的模式种。 Wolterstorff与Herre(1935)对蝾螈科10属约30种进行了 比较研究,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些属种,如疣螈属、蝾螈属、滇螈在该文均作为属级。 Chang(1935,1936)则将滇螈归入蝾螈属 Cynops。 表62 滇螈成体量度(云南:昆明) Table 6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Boulenger)(Kunming,Yunnan) 单位:mm 16♂♂ 29♀♀ 16♂♂ 29♀♀ 全 长 TOL 106.6~127.8 112.8 110.7~152.0 132.5 眼 径 ED 3.3~4.8 4.0 6.8% 3.5~5.2 3.9 5.7% 头体长 SVL 39.5~67.8 57.6 63.5~80.0 68.8 尾 长 TL 45.0~61.6 55.7 96.1% 46.0~73.0 61.1 88.8% 头 长 HL 13.3~18.0 15.5 26.7% 17.0~20.5 18.9 27.5% 尾 高 TH 8.5~11.0 9.7 16.7% 5.8~14.0 10.9 15.8% 头 宽 HW 10.0~13.2 11.5 19.9% 12.5~16.4 16.0 23.2% 尾基宽 TW 5.8~8.3 7.6 13.2% 7.5~10.2 8.7 12.7% 吻 长 SL 4.0~5.8 5.1 8.9% 4.5~6.5 5.5 8.0% 肛裂长 VL 4.8~6.0 5.5 9.5% 2.8~4.8 3.5 5.0% Pope与Boring (1940)指出,多年来一些学者将滇螈与 orientalis 和chinensis都归于 Triturus或Triton (Cynops),虽然滇螈的颜色类似于东方蝾螈,但滇螈的体较大,在体腹 面深色斑较多;当时Herre(1934)将滇螈安排为滇螈属Hypselotriton,是鉴于许多不同长 度的成体标本具有鳃的残迹,实际上,系列模式标本既有鳃裂,又孕有成熟卵。 Pope与 Boring还提出:Herre(1934)对蝾螈科动物的骨骼做了大量的研究,他将Triturus, Trituroides和Hypselotriton均确定为属级地位,而且将wolterstorffi 安排在滇螈属 Hypselotriton内,是基于Herre对欧亚地区蝾螈科所有物种的1000个骨骼标本的比较研 究;而且,Wolterstorff对蝾螈科动物的外形特征、季节性或性别的差异,以及配对行为 等进行了40年的研究,其结果证实了Herre以骨骼特征研究得出的结论。因此,Pope 与Boring(1940)赞同上述Herre以骨骼特征为依据对属、种和亚种的鉴定,即认为滇螈属 是一个有效属。但是,Liu(1950)将滇螈记载为Triturus wolterstorffi。 Boring(1945),张孟闻(1955)先后将滇螈也恢复为 Hypselotriton 和H.wolterstorffi。 张孟闻(1955)一书还记述了滇螈属与蝾螈属等的鉴别特征。此后,Thorn(1968),四川生 物研究所(胡淑琴等,1977),费梁等(1990、1999)等沿用了上述属、种名。赵尔宓等(1984、 1993),田婉淑等(1986),杨大同(1991),Thorn等(2001)则将其归于蝾螈属Cynops Tschudi。 费梁和叶昌媛的研究认为,滇螈前颌骨鼻突较长,但不与额骨连接;额鳞弧粗壮; 椎骨髓棘高,其横突和肋骨宽大有利于背部肌肉的附着;背部两侧肌肉甚发达,体形略 侧扁,背脊明显隆起无纵沟,但不呈脊棱状;吻部较窄,头后部稍高等特征可与蝾螈属 等相区别;此外,我们认为张孟闻于1935和1936年先后将滇螈改订为 Cynops wolterstorffi,其后又于1955年将其订正为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是有依据的;再者, 我们赞同Pope与Boring(1940)的意见,即Herre依据蝾螈科各属种1000个标本研究后对 属、种和亚种的鉴定结果是可信的。因此,本书采用滇螈属 Hypselotriton是一个有效属 的意见。 滇螈是中国特有的蝾螈科动物,主要生活于云南昆明滇池的长有水草的浅水区,20 世纪60年代以前其数量甚多,渔民经常在捕鱼时见到该螈。据何晓瑞(1998)报道,在 1960~1964年估计在滇池浅水区其种群密度每10m2有1尾以上,每公顷(1公顷=104m2) 水域约有1000尾。1969年以后,由于在滇池浅水区围湖造田、筑堤排水以及城市大量 废水排入滇池,该螈的生活环境和繁殖场所被大量侵占或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等因素,致 使该螈种群数量逐年剧减。1984年以后经多次实地考察和访问当地渔民均未见到滇螈的 踪迹。因此,估计滇池内的滇螈已经绝迹了,其绝迹时间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 初。从该物种的绝灭,说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水质的污染对两栖动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 威胁。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