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chy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
中文名 | 黑斑肥螈 |
引证 | Cynops chinensis David, 1875; Pachytriton brevipes Boulenger, 1878; Pachytriton brevipes Hu,Zhao and Liu, 1973; Triton brevipes Sauvage, 1876;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唇褶明显;皮肤光滑;体形肥硕,背腹面略平扁;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 褐色,周身满布深色圆斑。 形态 依据福建武夷山(45雄、61雌、16幼),德化(卵)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平均173mm左右,雌螈172mm左右。当幼螈全长长到97mm时, 其肛部隆起已达性成熟。体形肥壮;头部略平扁,躯干至尾基部浑圆。头长大于头宽;吻 端钝圆,吻棱不明显;鼻孔小,极近吻端,鼻间距等于眼间距而短于吻长;眼径小于鼻间 距而约为吻长之半;颊部明显向外倾斜;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或稍后;上唇褶明显;上、 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形,前端在两个内鼻孔之间水平部位相会合;舌大,与口 腔底部相连。躯干粗壮,背腹略扁平,背脊正中部位不隆起而略成浅纵沟,肋沟11条。 四肢较短,前肢较后肢细短,前肢前伸时指端仅达口角的后方,前、后肢贴体相对 时,指、趾端相距很远,其间距为吻长的两倍左右;指、趾平扁而短,末端钝圆;指4 个,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指极短小;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 一、五趾显然短小,指、趾缘膜较宽(变异颇大),基部相连成蹼状或无蹼。 尾短于头体长,尾前段宽厚而粗圆,后半段逐渐侧扁,末端钝圆;尾背鳍褶起于尾 基部,后半段高而明显,尾腹鳍褶仅后段明显;肛孔纵裂。 皮肤光滑,体、尾两侧多有横细皱纹。枕部有“∨”形隆起或不显,背正中有浅脊 沟,有的不明显;颈褶明显,绕至耳后腺后端,有的在咽喉部有纵肤褶。 生活时背面及两侧青黑或棕褐色;腹面橘黄或橘红色;通身满布黑棕色圆斑,圆斑 的大小、多少和疏密有变异,一般躯干背面的斑点较密,一般有10~15排左右,腹面的 较为稀疏,少数个体在腹面无斑点;多数标本在尾的后端有一条浅色短纵纹或有1~5个 浅色圆斑。液浸标本斑纹清晰,腹面色浅。 第二性征:雄螈胚部明显肥肿,呈椭圆形;肛孔纵裂较长,沿肛内壁有细长绒毛状 乳突。后缘尤多。雌螈肛部略隆起,肛裂短,内壁无绒毛状乳突。 表54 黑斑肥螈成体量度(福建:武夷山) Table 54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chytriton brevipes(Sauvage)(Wuyishan,Fujian) 单位:mm 20♂♂ 20♀♀ 20♂♂ 20♀♀ 全 长 TOL 155.0~193.0 173.4 160.0~185.0 171.5 尾 高 TH 11.0~14.9 12.8 13.9% 10.7~14.0 11.8 13.5% 头体长 SVL 82.5~100.8 92.5 79.5~98.0 87.7 尾基宽 TW 11.5~14.9 12.8 13.9% 10.5~13.6 12.2 13.9% 头 长 HL 19.0~23.0 21.0 22.7% 18.3~21.5 20.1 22.9% 前肢长 FLL 15.0~19.5 17.3 18.7% 15.4~18.4 17.8 20.3% 头 宽 HW 14.1~18.4 16.7 18.0% 14.5~17.3 15.4 17.5% 后肢长 HLL 17.7~21.1 19.8 21.4% 17.3~21.5 19.1 21.7% 尾 长 TL 68.0~92.2 80.9 87.9% 79.0~89.0 83.8 95.3% 头骨:头骨长略大于头骨宽或几相等;上颌骨外侧间距明显小于方骨外侧间距;枕 骨后缘向后突出,与两鳞骨后缘不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 前颌骨单枚,鼻突宽且长,与额骨前缘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不相连,位于前颌骨鼻 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与顶骨大小几相等,额骨与鳞骨相距远,无额鳞弧和额鳞窝;上 颌骨较短,与翼骨连接,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远;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 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 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2对,且合并,均骨化。 卵:卵粒乳白色,圆球形,卵径4.5mm左右(已发育至神经沟、尾芽期);胶膜3层, 卵胶囊直径7.5mm左右。 幼体:全长5Omm时,尾背鳍褶始自尾基部而平直;四肢较长,前、后肢贴体相对 时,指、趾端互达掌、蹠部;全长7Omm时,已完成变态,皮肤光滑或粗糙。全长85mm 左右时除未达性成熟外,各部特征均与成体同。 变异:体形大小因地而异,如福建崇安106尾成螈个体大,全长170mm以上者居 多;德化的120尾全长为130mm者居多。各地标本色斑也有一定变异:福建崇安122 尾、德化159尾标本背、腹面均有圆斑,但有大小、疏密之变异,仅少数个体腹面斑点 很少或无。据张作干等(1934)记载,福建南平6尾标本背面有圆斑,而腹面有斑或无斑; 福清20尾标本中,其中12尾、背腹面均有圆斑,5尾背面有斑而腹面斑少,3尾的背、 腹面均无斑。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该螈多生活于海拔800~1700m的大、小流溪内。成螈以水栖生活为主, 白天常静伏于溪内石块上或碎石间或在水底缓慢爬行;受惊扰后向石洞或石下逃逸。1964 年4月21日在福建德化海拔1500m左右的一条人迹罕到、森林茂密的山溪内发现有大 量肥螈,在一段约300m长的溪沟内发现70余尾成螈,仅在一个1.5×4m的深水凼内就 见到10多尾。 这些肥螈多静静地匍匐于水底不动,少数在深水或浅水缓流处慢慢游动, 行动较为迟饨,用水网较易捕获。肥螈生活时体表分泌大量黏液,有硫磺气味。 繁殖期在5~8月,体内受精,雌螈产卵30~60粒。5月7日还在德化戴云山后坡一 溪沟内(海拔1370m,流水缓慢的石块下见到一卵群,卵粒连成一片,悬于石块底面, 卵群长宽为40×25cm,卵粒乳白色,共有卵33粒,胚胎已发育至神经沟至尾芽期。并 在此山溪尽源处的深水塘中见到东方蝾螈。 广西金秀县瑶山群众多以诱饵(蚯蚓等)钓获,作为食用。据张继秀等(1966)报道,肥 螈捕食蜉蝣目、(衤责)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对农林害虫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该螈 体色鲜艳,易饲养,动物园或家庭都可作为观赏动物;据云,浙江和福建地区每年在市 场上均有出售和批量出口。 |
分布信息 | 越南北部。 ; 浙江(遂昌、云和、江山、龙泉、庆元、泰顺、温岭、舟山、定海、缙云),江西(南城、九连山、井冈山),湖南(炎陵、桂东、攸县、茶陵、罗霄山西坡),福建(德化、南平、建阳、武夷山、龙岩、福州),广东(信宜、粤北),广西(兴安、资源、罗香、桂北猫儿山);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