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chytriton labiatus (Unterstein, 1930) |
中文名 | 无斑肥螈 |
引证 | Pachytriton brevipes Pope and Boring, 1940; Pachytriton labiatus Zhao and Hu, 1984; Molge labiatum Unterstein, 1930; Pachytriton brevipes labiatus Hu,Zhao and Liu, 1973; Pachytriton granulosus Chang, 1933; Pingia granulosus Chang, 1935;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本种与黑斑肥螈的主要区别,是生活时背面及体侧为一致的棕褐色;腹 面有橘红或橘黄色斑,无深色圆斑。 形态 依据广西瑶山(13雄、16雌)、龙胜(10雄、15雌、6幼),贵州雷山(卵)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67mm左右,125mm时肛部隆起(已达性成熟),雌螈182mm左右。 体形肥壮,头部平扁,躯干至尾基部浑圆。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圆,吻棱不明显;鼻孔 小,极近吻端;吻较长,吻长与眼间距几相等,大于鼻间距;眼径小于鼻间距,为吻长 的一半或2/3;颊部明显向外倾斜;口角位于眼后角下方或稍后;上唇褶明显;犁骨齿 列呈“∧”形,在两个内鼻孔之间相遇或相隔很近;舌大,与口腔底部相粘连。 躯干粗壮,背腹略扁平,背脊部位不隆起而略成纵沟;一般有肋沟11条左右。 四肢粗短;前肢较后肢细短,前肢前伸时,指端仅达口角或稍后;前、后肢贴体相 对时,指、趾末端相距甚远,其间距约等于吻长;指、趾扁平而短,末端钝圆;指4个, 指长顺序为3、2、4、1,第一指很短小;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第一、 五趾显然短小,体形大者指、趾缘膜较宽厚,基部无蹼。 尾短于头体长,尾基部宽厚成圆柱形,后半段逐渐侧扁,末端钝圆;尾背鳍褶起于 尾基部,在后段明显较腹鳍褶高,腹鳍褶前段不明显;肛孔纵裂。 皮肤一般光滑(个别有小疣);体两侧和尾部有细的横皱纹;眼至颞部膨大成耳后腺, 枕部有“∨”形隆起或不显,背正中有浅脊沟,有的不明显;颈褶明显(个别者不显), 咽喉部有细纵肤褶,有的个体腹面有横皱纹。 表55 无斑肥螈成体量度(广西:瑶山) Table 55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chytriton labiatus(Unterstein)(Yaoshan,Guangxi) 单位:mm 10♂♂ 10♀♀ 10♂♂ 10♀♀ 全 长 TOL 153.3~191.5 167.3 168.0~198.0 181.9 尾 长 TL 64.2~85.7 73.9 79.0% 73.0~93.0 81.5 80.0% 头体长 SVL 82.0~108.0 93.3 95.5~106.0 100.0 尾基宽 TW 12.1~15.0 13.5 14.5% 12.1~16.2 13.9 13.6% 头 长 HL 21.2~26.9 23.3 25.0% 23.7~27.7 25.6 25.2% 尾 高 TH 11.4~15.7 13.2 14.1% 11.3~15.5 13.4 13.1% 头 宽 HW 16.9~23.3 19.9 21.3% 18.3~24.0 20.7 20.3% 前肢长 FLL 16.3~20.6 18.1 19.4% 18.4~22.0 19.9 19.5% 头 高 HH 10.1~16.7 13.6 14.6% 12.6~15.7 13.9 13.6% 后肢长 HLL 18.0~26.5 21.2 22.7% 19.6~23.4 21.7 21.2% 眼间距 IOS 9.2~12.1 10.8 11.6% 10.6~12.4 11.4 11.2% 腋至胯距 AGS 39.0~50.0 42.7 45.7% 38.6~54.9 47.5 46.5% 眼 径 ED 3.2~4.8 3.8 4.1% 3.1~4.8 4.1 4.0% 生活时成体背面及体侧棕褐或黄褐色,无圆斑,或有细小斑点;体腹面色略浅,或 多或少有橘红或橘黄色大斑,略呈两纵行排列;尾下缘色斑连续或间断。液浸标本腹面 橘红、橘黄斑变成浅白色。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明显肥肿,呈椭圆形,肛裂较长,沿肛孔内壁有绒毛状乳突, 后缘较多。雌螈肛部略肥肿,肛裂较短,内壁无绒毛状乳突。 头骨:头骨长明显大于头骨宽;上颌骨外侧间距明显小于方骨外侧间距;鳞骨后缘 与两枕髁后缘接近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单枚,鼻 突宽且长,与额骨前缘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 颌骨之间;额骨略大于顶骨,额骨与鳞骨相距远,无额鳞弧和额鳞窝;上颌骨较短,与 翼骨不连接,与方骨相距甚远;方骨外侧无钩状突。 卵及胚胎:卵粒乳白色,卵膜上有网状沟纹。1963年6月初,贵州雷山的胚胎已发 育到尾芽期及外鳃期,卵胶膜直径7mm左右,部分胚胎已有平衡枝及前肢芽,尾芽向 右侧弯曲;胚体微显色素。 幼体:刚孵出的幼体全长17~20mm;一尾全长53mm的幼体,尾鳍褶较高,起于体 背前部;外鳃3对、羽状,鳃丝长达7mm,超过尾背鳍褶的起点部位;体后部及尾部有 云斑。外鳃消失后,完成变态的幼螈全长70~80mm。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该螈生活于海拔50~1800m较为平坦的大、小山溪内。溪内大小石头 甚多,溪底多积有粗砂,水质清澈。该螈以水栖生活为主,白天多栖于水凼内或水流平 缓处的大石下;夜间多出外活动,白天仅有少数肥螈在石边或水凼内游泳。捕捉时多以 翻开水底石头,迅速用手或水网捕捉,由于体表富有黏液,徒手捕捉较为困难,黏液具 有一种特殊的硫磺气味。1963年6月27日的大雨后,曾在贵州雷山一流溪水凼内发现2 尾肥螈正在争吃1条蚯蚓,各咬一端,相持颇久。4~7月为繁殖期,解剖采自此时期的 雌螈标本,腹内有待产之卵。1963年5月26日和6月9日在贵州雷山发现该螈的卵群 贴附在溪中石块下,有卵3O~5O粒。解剖1978年5月采于浙江天台的一尾雌螈,全长 152mm,卵巢内有发育时期不同的卵,大的卵径3mm,小的1.5mm,浅灰色,左右侧卵 巢各有卵22粒,此外,mm以下的卵为乳黄色,数量颇多。 在贵州雷山县雷公坪海拔1800m处,距肥螈栖息处100mm左右的溪中有尾斑瘰螈, 溪边不远之静水塘内有细痣疣螈。 湖南宜章地区民间将肥螈内脏清除后,晒干研成粉末,以酒或温开水冲服,用于治 疗痢疾。剖视肥螈胃内食物有象鼻虫、虾、蟹、蜉蝣、石蝇、螺类等。此外,该螈体色 鲜艳,容易饲养,民间饲养供观赏,市上常有出售。 |
分布信息 | 贵州(绥阳、雷山、从江),安徽(歙县、黟县、休宁、祁门、九华山),浙江(临安、建德、余杭、萧山、安吉、富阳、桐庐、德清、宁波、奉化、义乌、东阳、临海、象山、天台、金华、衢县、镇海、缙云、乐清、黄岩、温岭、诸暨、开化、新昌),江西(?),湖南(宜章、城步、新宁、江永、洞口、黔阳、新华、郴州、武冈),广西(金秀、龙胜、桂平、兴安、资源、贺县、蒙山、玉林),广东(信宜、粤北)。 ;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Chang(张孟闻)于1933年将采自浙江省天台县街头坝一尾全长为87mm的幼 螈标本,定名为新种粗皮肥螈 Pachytriton granulosus。他于1935年又根据该标本皮肤粗 糙,头骨中有明显的额鳞弧;翼骨和上颌骨相连部位为软骨质等特征不同于肥螈属,另 立为新属一一秉螈属Pingia,秉螈Pingia granulosus为该属的模式种。随后,一些学者 如Chang(张作干)和Boring(1934~1935)、Pope与Boring(1940)、Freytag(1962)等曾先后对 秉螈属提出异议,认为秉螈只是肥螈的变异。蔡春抹(1985)通过大量的标本比较研究, 证明了秉螈的形态特征与无斑肥螈的亚成体无明显区别,并认为秉螈应是无斑肥螈的同 物异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