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et Hu, 1973) |
中文名 | 尾斑瘰螈 |
引证 |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Bischoff et Böhme, 1980; Allo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Freytag, 1983; Paramesotriton caudomaculatus Seidel, 1981; Paramesotriton(Allo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Pang,Jiang and Hu, 1992; Trituroides caudopunctatus Liu et Hu, 1973;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全身满布小痣粒,背中央及两侧有3纵行密集瘰2;吻长明显大于眼径; 指、趾宽扁,两侧均有缘膜。雄瘰螈尾部两侧有镶黑边的紫红色圆斑或长条形斑。 形态 依据贵州江口(71雄、74雌)、雷山(144雄、189雌)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34mm,雌螈144mm左右。头部略扁平,前窄后宽,呈梯形,长 大于宽;吻较长,吻端平切,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鼻孔位于吻两侧 端,眼中等大小,口角位于眼后下方,上唇褶甚明显;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 形;舌小,长圆形,两侧游离,前后端粘连于口腔底部。 躯干浑圆。四肢适中,前肢比后肢略细长,前肢贴体前伸,指端超过眼前角;前后 肢贴体相对时,多数标本指、趾末端互达掌、蹠部,个别的仅相遇。指、趾宽短,两侧 有缘膜,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第一指极短小,第三指最长,第二、四指略等 长;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掌突、蹠突均不明显。 尾较头体短,雄螈尾长为体长的91%(雷山)、77%(江口),雌螈为84%(雷山)、82%(江 口);尾基部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背腹鳍褶较薄而几乎平直,尾末端钝圆。肛部圆 丘状隆起,雌螈更为明显,肛孔成纵裂。 皮肤较粗糙。背脊棱明显隆起,其前端在枕部分叉达眼后角。体侧及尾前段有不规 则的横沟,横沟之间密布小痣粒。从头的背面至躯干两侧,达尾基部两侧自背脊中央至 尾背鳍褶和四肢的背面痣粒密集,较粗大者成为瘰疣;下颌的痣粒较少,唇褶及腹中线、 指、趾、掌、蹠的皮肤较光滑;颈褶明显。 生活时头部、躯干和四肢背面的瘰疣部位为土黄色,其余部位为橄榄绿色,因而在 躯干部的背脊和两侧形成3条明显的土黄色纵纹,分别从眼后角、枕部延伸至肛后,尾 部后段纵纹不清晰。在尾部橄榄绿色逐渐成浅土黄色,尾侧下方色浅,散有小黑斑点。 雄螈近尾中段和尾末端两侧都有镶黑边的紫红斑点;末端多为1~2个窄长斑,中段有若 干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斑;咽喉部灰绿略带紫色,有米黄色颗粒;自体侧到体腹面由浅绿 过渡到桶红色,并有零星分散的黑点或黑纹。液浸标本背面棕筛色,凛粒与小痞、粒仍为 土黄色;咽喉部为紫灰或浅灰黄色,体腹面橘红色转为灰黄或黄白色,黑色部位转为紫 黑色。 第二性征:雄螈尾端及尾中段靠近腹侧均有镶黑边的紫红色圆形或长条状斑,而雌 螈尾部全无紫红色斑;肛部均肥厚隆起,雌螈隆起部位小而高,肛裂小,椭圆形,内侧 无指状乳突;雄螈隆起部位大而矮,肛裂为一纵缝,长约5mm,其内侧有指状乳突。 头骨:头骨长明显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的1.44倍;前颌骨单枚,上颌骨外侧间 距略小于方骨外侧间距;左右鳞骨后突连线超过枕髁后缘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 形,前端会合;前颌骨一枚,其鼻突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 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大,顶骨相对较小,额鳞弧较窄,额鳞窝较 小;上颌骨较短,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连接,不连接者间距 甚窄;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中部较宽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 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1对,为硬骨。 卵:椭圆形,卵径3×2mm。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黄或乳白色;卵胶膜3层,外 层坚韧,生活时卵胶膜透明。 变异:尾斑瘰螈各个体色斑变异较大。雄螈尾部中段下方及尾末端,从无斑到最多 的有8个斑点,有的成为长条状,左右侧的斑纹不对称,分布亦不均匀,大小也不一致, 有的镶有黑缘,有的则没有或不全,大多数标本圆斑分散,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斑 彼此相连或形成长条状;尾末端窄长斑之前缘有的有圆斑,有的则无。成体腹部的斑纹 变异也很大,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黑斑点大,排列成两纵行;数目有多有少,一般在10对左右,腹面橘红色较为 明显。 表50a 尾斑瘰螈成体量度(贵州:雷山) Table 50a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 (Liu et Hu)(Leishan,Guizhou) 20♂♂ 20♀♀ 20♂♂ 20♀♀ 全 长 TOL 122.0~145.5 134.2 131.0~154.0 144.3 眼 径 ED 3.0~3.8 3.5 4.9% 3.0~3.9 3.4 4.5% 头体长 SVL 66.5~78.5 71.5 69.0~79.0 75.4 尾 长 TL 55.0~68.5 62.6 87.5% 56.5~79.0 68.4 90.6% 头 长 HL 16.9~23.0 19.3 27.0% 16.0~21.5 18.4 24.4% 尾基宽 TW 8.4~10.4 9.1 12.7% 7.5~10.6 9.0 11.9% 头 宽 HW 13.0~16.5 14.3 20.0% 12.0~14.5 13.4 17.7% 尾 高 TH 9.2~11.2 10.1 14.1% 8.2~10.2 9.4 12.4% 头 高 HH 9.0~12.1 10.4 14.5% 8.5~11.3 9.8 13.0% 前肢长 FLL 21.3~25.3 22.9 32.0% 18.7~24.0 21.5 28.9% 吻 长 SL 6.6~8.5 7.7 10.8% 6.2~8.5 7.1 9.4% 后肢长 HLL 21.0~23.6 22.4 31.4% 21.1~24.9 22.5 29.8% 鼻间距 INS 4.0~5.7 4.5 6.3% 3.9~5.2 4.4 5.8% 腋至胯距 AGS 29.4~35.1 32.7 45.7% 32.1~39.2 36.1 48.0% 眼间距 3.1~5.5 4.2 5.9% 3.5~5.0 4.6 6.1% ②黑斑点较小,也有较大者,但满布于腹面;腹面的橘红色相对不明显。 ③黑斑窄长形,在腹面有成两纵行的趋势。 ④斑点不明显。 检查贵州雷山产的93雄、137雌标本,其腹面斑纹变异的4种类型,个体数量比例 如表50b。 表50b 尾斑瘰螈色斑类型(贵州:雷山) Table 50b Color types of Paramesotriton caudopunctatus(Liu et Hu)(Leishan,Guizhou) 斑纹类型 1 2 3 4 斑纹类型 1 2 3 4 个体数 33 49 9 2 个体数 80 22 34 1 9♂♂ 137♀♀ % 35.5 52.7 9.7 2.1 % 58.4 16.0 24.8 0.8 比较1976年6月30日采自贵州雷山的地模标本与1975年6月2日采自贵州江口月 亮(梵净山)的标本,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江口标本个体普遍大于雷山标本:雷山 20雄体全长平均124mm,体重5~15g,平均9.9g;江口梵净山20雄体全长平均133.4mm, 体重104Og,平均15.Og。雷山20雌体全长平均141.9mm,体重1046g,平均13.1g; 梵净山产的20雌体全长平均为142.5mm,体重为10~16g,平均13.6g。液浸标本的色斑 亦不尽相同。雷山标本腹部为灰黄色,紫黑色斑点较少,有1/3左右下颌部为灰色;而 江口标本腹部为黄白色,紫黑色斑点相对较多,下颌部为灰白色,少部分标本其下颌部 有较大的紫黑斑。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尾斑瘰螈生活在海拔800~1800m的回水凼、小流溪及大河边,有时亦 见于溪边静水域内。产于贵州江口县月亮坝的尾斑瘰螈,所栖息的流溪坡大流急,底部 全为较平滑的石板及大小石块,两岸杂生乔木与灌木,周围数十里无住户,植被较密, 环境阴湿。成体多分散匍匐于不同深度的水下较光滑之石滩上或水边腐枝烂叶下。6月2 日气温20℃,水温14℃,出来活动的较多,翌日晨水温仅8℃,出来活动的很少。在瘰 螈同一环境中还采到棘胸蛙、棘腹蛙、绿臭蛙、花臭蛙、华南湍蛙等的成体及髭蟾的蝌 蚪。据胡淑琴等(1973)报道,在尾斑瘰螈栖息的环境中还发现有肥螈、角蟾、髭蟾、棘 侧蛙等的幼体和蝌蚪,其附近静水域中有细痣疣螈的幼体。 1963年4月29日在贵州雷山县雷公坪一小流溪的石壁缝中采到卵63粒,已发育成 为不同时期的胚胎,其中有囊胚期、原肠期及神经胚期,个别的已具有鳃囊,卵胶囊直 径为4×3~5×3.7mm,胚体3×2~3.5×2.5mm。解剖4月底采自雷山的雌体,左侧卵巢有卵 68粒,有3粒己达输卵管,卵径3×2mm。剖检1975年6月2日采自江口县月亮坝的2 个雌体,卵巢中的卵多为白色,大小不均,分别为63粒和72粒,其中有6粒和11粒棕 黑色的成熟卵,卵径3×2.5mm。 4月29日于雷山县雷公坪采到雌性幼螈,全长85mm;除上唇边缘、尾腹鳍褶及尾 末端及掌、蹠部较光滑以外,其余部位瘰疣明显;腹面也不像成体那样光滑。 4~5月采自雷山县的标本,其肛孔周围都显然膨大,而在6月间同地所采的标本其 肛孔周围则较小。生活的尾斑瘰疣受到刺激时,皮肤即分泌出乳白色黏液,散发出似浓 硫酸的气味,将活体投入70%的酒精中亦是如此。大多数标本皮肤上有寄生的蜱螨,一 般寄生在颈褶前后、肋、胯等不活动的部位。 Sparreboom(1981,1983,1986)先后报道了在饲养情况下对尾斑瘰螈的繁殖行为做 了观察,他发现该螈的求偶行为与欧螈属 Triturus 物种的求偶行为相似,即雄螈以扇动 尾部诱导雌螈,一旦雌螈应答,雄螈转身180度向前爬行,其尾部做波浪状运动,雌螈 紧随其后,常用吻部触及雄螈尾部。此时,雄螈抬高和伸展尾部,仅尾端部弯曲显露出 尾末端的鲜艳斑点,同时张开泄殖孔产出片状精子团,一端附于水底,其长约5mm。随 后,雌螈前行,其泄殖孔部位粘住精子团后并将其纳入泄殖腔内。雌螈在水内石洞或石 穴间卵产,单粒粘附在石上,卵群多呈片状。 据剖检胃内容物分析获知,该螈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蜻蜓目、蜉游目、 直翅目、膜翅目、萤蠊目、半翅目、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亦食虫蜈蚣、虾、 蟹、螺、蚯蚓、蛙卵等其他动物以及少量植物的叶片。雄螈比雌螈的食物量大,吞食的 成虫多,幼虫少。尾斑瘰螈吞食的有害动物种类为有益动物种类的2.3倍,数量达2.8 倍,其有益系数为43.85%。可见,该螈是一种对农林业有益的动物,应大力保护我国这 一特有动物资源。 此外,据当地人反映,曾有人捕吃尾斑瘰螈发生中毒死亡事故,故不可捕捉该螈 食用。 |
分布信息 | 重庆(西阳)、贵州|(雷山、江口县梵净山)、湖南(西南部的江永)、广西 (富川)。 ;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Freytag(1983)依据Sparreboom(1981)报道的在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尾斑瘰螈 的繁殖行为,结合对该种骨骼系统的透视研究,提出尾斑瘰螈的繁殖行为特殊;其吻部 宽扁与其他瘰螈属物种有区别;头骨窄长,骨化较弱,头背面骨质嵴发育较差等特征, 建议将尾斑瘰螈作为模式种定立为新属 Allomesotriton,该新属仅含尾斑瘰螈一种。庞家 庆等(1992)对其曾做过讨论,认为:尾斑瘰螈的特征符合瘰螈属的特征;其繁殖行为是 在饲养下观察的,缺乏自然条件下的观察,而且繁殖行为与瘰螈属模式种 Mesotriton deloustali的极为相似;瘰螈属物种的骨骼形态差异较大,不应过分强调这种差异的系统 发育意义等,因此,认为将Allomesotriton 改隶为瘰螈属的亚属。费梁(执行主编,1999) 一书对蝾螈科各属的外部和骨骼形态做了对比研究,并参考Chang与Boring(1934、1935), Chang(1935、1936),Sparreboom(1981、1983、1986)和庞家庆等(1992)文献,认为根据现 有资料将其作为瘰螈属的一个种组为宜。本书采用后者将尾斑瘰螈作为瘰螈属的一个种 组的意见。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