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 1983) |
中文名 | 广西瘰螈 |
引证 |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Zhao and Hu, 1984; Trituroides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 1983;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外形与中国瘰螈相近似,但本种吻长明显大于眼径;体背面及两侧全为 黑褐色;背脊棱强烈隆起。 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广西宁明县派阳山(9雄,1雌)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3.2mm,头体长72mm左右;雌螈全长71mm,头体长134mm。体 肥硕而略扁平,头部平扁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吻长明显大于眼径,吻端平切, 突出在下唇前方,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前外侧;口裂超过眼后角甚多,唇褶很发达; 上、下颌具细齿,犁骨齿列呈“∧”形,齿列的前缘在两个内鼻孔之间会合;舌椭圆形, 除左右两侧游离外,均与口腔底部粘连。 四肢长度大致相等,后肢略比前肢粗壮;前肢向前贴头侧,指端达眼的后缘或眼前, 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彼此接触或重叠。指4个,趾5个;指、趾末端钝圆,基部 无蹼。第一指、趾均甚短小。雌雄性肛裂几等长。尾较头体部短,向后渐趋扁薄,近尾 端部几成薄片状。 皮肤粗糙,背中央嵴棱突起十分明显,前端在枕部处形成粗壮的分叉达眼的后上角, 向后延伸达尾部。在躯干及尾之大部有不规则的横行沟纹。头背、两颊、体背至尾部和 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头后颈部和躯干部痣粒较为粗大、密集。 头、体背面和两侧以及四肢背面全为黑褐色,尾部棕褐色,喉部腹面和体腹黑色并 缀以不规则的橘红、土黄或淡米黄色大型斑块,有的个体斑块散有小黑斑。肛后尾的腹 鳍褶橘红色,约在后1/3处此颜色消失。 第二性征:雄性肛部肥厚隆起,肛裂内侧有多层指状乳突。雌性肛部不肥厚,不隆 起,肛裂内侧亦无指状乳突。雄体背面体色深黑褐色。雌体色较浅淡。 头骨:头骨长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的1.14倍;上颌骨外侧间距略小于方骨外侧 间距;鳞骨后突与枕髁后缘几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鼻突 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 额骨大,顶骨较小,额鳞弧较宽,额鳞窝较小;上颌骨较短,不与方骨连接,且相距甚 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连接;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软骨质,左右不相连; 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 骨1对,为硬骨。 表53 广西瘰螈成体量度(广西:宁明) Table 5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 (Huang,Tang et Tang)(Ningming,Guangxi) 单位:mm 9♂♂ 1♀ 9♂♂ 1♀ 全长 TOL 124.8~139.5 131.1 134.2 尾长 TL 57.0~64.8 59.2 36.2 89.0% 头体长 SVL 67.8~75.5 71.8 71.0 尾基宽 TW 7.0~9.1 8.4 11.7% 9.1 12.8% 头长 HL 20.0~22.8 21.9 30.4% 21.2 29.9% 尾高 TH 11.4~15.8 13.9 19.3% 12.5 17.6% 头宽 HW 15.0~17.2 17.1 23.8% 16.1 22.7% 前肢长 FLL 19.3~23.1 21.6 30.0% 21.0 29.6% 头高 HH 7.0~8.1 7.8 10.8% 7.1 10.0% 后肢长 HLL 19.2~23.0 21.4 29.8% 19.9 28.0% 眼间距 IOS 4.2~4.9 4.7 6.6% 4.2 5.9% 腋至胯距 AGS 27.1~31.5 29.4 41.0% 29.5 41.5% 眼径 ED 4.1~4.8 4.5 6.2% 4.4 6.2%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习性 广西瘰螈生活在海拔470~500m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溪水清澈,水底 多为石块和泥沙,两岸灌木和杂草茂密。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 很少活动;水流湍急的溪段则少见。该螈游动时四肢贴体,以尾巴摆动而缓慢前进;大 雨之后,多在距山溪0.5~1.0m的大石缝或草丛中活动。据当地群众介绍,该螈偶尔会发 出“wā、wā”的叫声,声音不洪亮。大多于夜间出外觅食,常静伏于溪底,当水生昆 虫及其他小动物经过嘴边时,即迅速张口咬住而后慢慢吞下;曾在胃内发现有蛾类食物 残片。室内饲养时,投喂蚯蚓,取食正常,生长良好;捕食时,头部对准食物,突然一 冲立即咬住食物,然后再吞食。如果逃出饲养缸,在潮湿的环境中可活数天不致死亡。 |
分布信息 | 越南(高平东北部)。; 广西(宁明);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庞家庆等(1991)曾将广西瘰螈与产于越南三岛(Tam-Dao)的德氏瘰螈 P. deloustali(Bourret,1934)有关文献记述的特征做了对比研究,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次异名。 此后,叶昌媛(1993),Zhao与Adler1993),费梁(1999)、费梁等(2005)等仍将其记载为有 效种。此外,Olrov等(2002)记载越南高平(Cao Bang Province)的东北部有广西瘰螈 P. guangxiensis。现经查看广西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鉴于广西标本个体显然小于越南的德 氏瘰螈,目前在无德氏瘰螈标本进行核对的情况下,本书保留广西瘰螈 P. guangxiensis 为有效种,有待深入研究。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