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Myers et Leviton, 1962) |
中文名 | 香港瘰螈 |
引证 |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 Fei,Ye and Huang, 1990;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Freytag, 1962; Trituroides hongkongensis Myers et Leviton, 1962;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香港瘰螈与中国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的区别是本种头体背面皮 肤较光滑,疣粒较少;体侧横突末端部位疣粒大,形成明显的侧棱;尾较短,尾鳍褶薄; 腹面橘红色斑圆形。 形态 依据香港、深圳(6雄、4雌)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112mm,雌螈127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浑圆,尾部极侧扁。 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圆,远突出于下唇缘,鼻孔几近吻端,鼻孔间呈平切状,吻棱明 显;吻长与眼径相等或略长;上唇褶较明显;眼大小适中;口裂在眼后角下方;唇褶在 口角处较明显;上、下颌骨有细齿;犁骨齿二斜列呈“∧”形,前部几相触,在两个鼻 孔之间的水平部位会合;舌较小,近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相连,两侧游离。 四肢长,前肢略细,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或掌、蹠部相重叠;指、趾细长 略扁,无缘膜,末端钝圆,基部无蹼;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内、外掌突不 显;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内、外蹠突不显。 尾较短,雄螈尾长为头体长的69%、雌螈为86%;背、腹鳍褶薄而明显,尾肌较弱, 尾末端钝圆。 皮肤厚而光滑,体背面及体侧有分散的细小扁平疣粒,头部及尾后部尤为光滑;枕 部的“∨”形隆起较明显,其后角与背正中的脊棱相连,向后延伸达尾部;两体侧横突 末端部位疣料大,形成2条明显的背侧脊棱延伸至尾部。头腹面光滑,咽喉部较粗糙, 有扁平疣;体腹面两侧有小疣,腹面及尾侧有横的细沟纹。 全身棕褐或黑褐色,背脊棱色浅;腹面有橘红或橘黄色圆形斑,大小较为一致,分 布均匀;尾部腹鳍褶前1/3橘红色,或间有深色横斑。繁殖期雄性尾中、后段两侧显蓝 色条纹,非繁殖期此条纹消失。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明显隆起,肛裂长,肛后部有许多绒毛状乳突;尾较宽短。雌 螈肛部微隆起,肛裂短,无绒毛状乳突;尾较细长。 头骨:头骨长略大于头骨宽或几相等;上颌骨外侧间距与方骨外侧间距几相等;鳞 骨后缘超出两枕髁后缘的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会合;前颌骨单枚,鼻 突长,与额骨连接;鼻骨小,左右鼻骨被前颌骨鼻突分开,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 间;额骨甚宽大,顶骨较小,额鳞弧较宽,额鳞窝较小;上颌骨较长,不与方骨连接, 且相距甚远,翼骨前端与上颌骨不连接,间距较窄;方骨外侧无钩状突。角舌骨宽大为 软骨质,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基舌软骨有1对辐射状的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 骨2对,均骨化(有的个体第二对为软骨质);上鳃骨1对,为硬骨。 表52 香港瘰螈成体量度(香港) Table 5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Myers et Leviton) (Hongkong) 单位:mm 6♂♂ 4♀♀ 6♂♂ 4♀♀ 全长 TOL 104.0~125.0 111.5 118.0~143.0 126.5 尾长 TL 39.0~57.0 47.0 72.6% 55.8~65.3 59.5 88.5% 头体长 SVL 62.0~68.0 64.7 60.0~77.7 67.2 尾基宽 TW 6.4~10.8 8.0 12.4% 6.6~9.3 7.9 11.8% 头长 HL 13.8~19.8 16.1 24.9% 14.3~19.2 16.7 24.9% 尾高 TH 8.4~10.6 9.4 14.5% 7.7~9.4 8.5 12.6% 头宽 HW 13.0~16.0 14.3 22.1% 13.5~16.1 14.5 21.6% 前肢长 FLL 18.6~22.7 21.0 32.5% 19.4~24.1 21.3 31.7% 头高 HH 8.0~10.8 9.6 14.8% 8.2~8.6 8.4 12.5% 后肢长 HLL 19.3~25.4 22.2 34.3% 18.8~23.0 20.3 30.2% 眼间距 IOS 4.4~6.1 5.0 7.7% 5.0~5.4 5.2 7.7% 腋至胯距 AGS 22.8~24.9 24.5 37.9% 25.8~35.4 29.5 43.9% 眼径 ED 4.8~5.5 5.2 8.0% 4.7~5.1 4.9 7.3% 卵:卵径2.9mm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色浅。卵外的胶囊呈椭圆形。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该螈生活在海拔270~940m的山溪深潭有大石块和水草的地方。白天多隐藏于溪内石下,有时在水中以摆动尾部游泳或游至水面呼吸空气;常在夜间出外活 动,在水底或岸边觅食各种水生或陆上昆虫及其幼虫,亦食蚯蚓、蝌蚪、虾、小鱼和螺 类等动物。 据Kong Yun Cheung(江润祥)等(1986)记载,该螈在自然情况下繁殖季节在9月和次 年2月。又据卡逊等《香港的两栖类和爬行类》(1988)和Karsen等(1998)记载,该螈每 年11月至翌年2月产卵,雌螈产卵约120粒,多粘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受精卵至孵化 需3~6个星期,幼体经两个月可完成变态,经3年可达性成熟。 |
分布信息 | 广东(深圳)、香港。;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Myers与Leviton(1962)报道香港瘰螈以后,四川省生物研究所(1977)因缺少标 本核对,曾将其记载为中国瘰螈的地理亚种,费梁等(1990,1999)和叶昌媛等(1993)沿用 了上述亚种名。费梁等(2005)根据实物标本对其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和参阅庞家庆等(1992) 关于瘰螈属的分类研究一文,同时还考虑两者的繁殖期不同,中国瘰螈在5~6月产卵, 而香港瘰螈的产卵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2月。因此,将其恢复为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