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 Li,Tian.Gu et Xiong, 2008 |
中文名 | 龙里瘰螈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本种由于上鳃骨后端上翘,较厚成束的肌肉包在上鳃骨外面,使成体头部后端两侧鳃迹部位各有一个明显突起(图905:a);体背嵴棱强烈隆起;指、趾两侧无缘膜,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质层;肛后尾的腹鳍褶橘红色,约在1/2处其橘红色消失;雄螈尾后段浅紫红色,无斑纹。 |
形态描述 | 形态依据原始文献[贵州龙里(11雄,11雌和卵群)]。 成体:雄螈全长101.7—131.1mm,雌螈全长104.5—140.0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536。头部略扁平,前窄后宽,头长明显大于头宽;吻长大于眼径,吻端平切,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两侧前端;口裂达眼眶后缘,上唇褶甚明显;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列呈“八”形,齿列的前缘在两个内鼻孔之间会合;舌呈椭圆形,除左、右两侧游离外,均与口腔底部粘连。 四肢长度大致相等或后肢略长于前肢,后肢略比前肢粗壮;前肢前伸贴体时指端超过眼眶的前缘,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彼此重叠。指、趾略扁,两侧无缘膜,基部无蹼,末端较尖,指、趾末端有黑色角质层。指4个,趾5个。尾长较头体长短,雄螈尾长为头体长的69.9%。雌螈者为79.8%,尾基部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的背鳍褶和腹鳍褶较薄而几乎平直,尾末端剑状。 皮肤较粗糙,体背嵴棱强烈隆起,在躯干及尾的大部分有不规则的横行沟纹,体背到尾部和四肢背面均散有大小不一的痣粒。 生活时,体背面呈淡黑褐色或淡土黄色,体背嵴棱两侧痣粒呈黄色,咽喉部腹面和身体腹面黑色,并缀以不规则的橘红色或橘黄色的点状斑或呈条形斑。前、后肢基部均有橘红色圆形斑点,肛后尾的腹鳍褶橘红色,约在后1/2处橘红色消失。成螈泄殖腔孔前缘有一对橘红色或橘黄色斑点。 头骨(图906:a,b):头骨长明显大于头骨宽,约为头骨宽1.29倍;前颌骨单枚,上颌骨外侧间距小于方骨外侧间距,左、右鳞骨后突连线超过枕髁后缘水平位置;犁骨齿列呈“八”形,前端会合;前颌骨鼻突长,与额骨相连接,鼻突中间骨缝大;左、右鼻骨被鼻突分开。鼻骨大,位于前颌骨鼻突和上颌骨之间。额骨大,顶骨相对较小,额鳞弧较窄,其额骨和鳞骨相接处不膨大;上颌骨较短,后端细尖,不与方骨相连接,且相距甚远,翼骨前端尖细与上颌骨后端相连。角舌软骨中部较宽,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末端扁平,达上鳃骨弯曲部;基舌软骨前部有1对短指状突,鳃弧2对,角鳃骨2对均骨化,上鳃骨1对、上鳃骨末端上翘,为硬骨(图905:b)。 解剖观察雄螈的睾丸,呈豆形,每侧分为2叶。 第二性征:雄螈泄殖腔孔隆起部位大而低矮,肛裂为一纵缝,长6—7mm,其内壁有指状乳突;雌螈肛部隆起小而高,肛裂小,椭圆形,其内壁无指状乳突。 卵:解剖(LTHC)0705003号雌性标本,其输卵管内有卵16粒,呈圆形,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白色,卵粒外有卵胶质膜,呈椭圆形,直径4.4×5.1mm,生活时卵胶膜透明。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龙里瘰螈生活在海拔1 100—1200水流平缓的大水塘或有地下水流出的水塘中。水质清澈,水底多为石块、泥沙和水草。该瘰螈白天常隐伏在溪底石下、腐叶堆或溪边草丛中,很少活动,有时在水中以摆动尾巴游泳或浮于水面呼吸空气。游动时四肢贴体,以尾部摆动而缓慢前进。常在夜间外出活动觅食,觅食时常静伏于水底,当水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经过嘴边时,即迅速张口将其咬住并慢慢吞下。主食蚯蚓、蝌蚪、虾、小鱼和螺类等动物。在室内饲养时,投喂蚯蚓和水丝蚓,取食正常,生长良好。捕食时,头部对准食物,突然一击咬住食物,然后再吞食。龙里瘰螈生态习性和繁殖习性尚缺乏自然条件下的系统观察,推测其繁殖期在4月中旬至6月中旬,卵呈单粒状。 核型:龙里瘰螈的核型以小肠和精巢细胞制片,其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数目为2n=24,16m+8sm,NF=48,其中No.7、10、11、12为sm,其余均为m。 |
分布信息 | 地理分布贵州(龙里)。;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