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Urodela |
目中文名 | 有尾目 |
科名 | Salamandridae |
科中文名 | 蝾螈科 |
学名 |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Liu, 1950 |
中文名 | 大凉疣螈 |
引证 | Tylototriton(Tylototriton)taliangensis Zhao and Hu, 1984;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 Liu, 1950; Pleurodeles(Tylototriton)taliangensis Risch, 1985;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背面满布大小疣粒;除耳后腺、指、趾和尾下缘橘红色外,周身棕黑色。 形态 依据四川:冕宁、石棉(40雄、19雌和卵)标本。 成体:雄螈全长206mm,雌螈212mm左右。头部扁平,躯干浑圆而粗壮。吻端平切而较高,近于方形;头长与头宽几相等;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大于眼径,几与吻等长;沿吻背缘向两侧经上眼睑内侧至耳后腺,显然隆起呈棱嵴状,耳后腺后端向内呈孤形弯曲,头顶部因此显得下凹,头顶中央略隆起;背正中自头后至尾基部嵴棱明显;唇缘平直,无唇褶或在上唇后缘微显;口裂大,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较远;上、下颌有细齿;二犁骨齿列呈“∧”形,前端一般达2内鼻孔之间的水平部位。舌卵圆,前后端与口腔底粘连,两侧游离。 四肢长而粗壮,前肢前伸时指端达吻端或略超过,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略重叠或互达对方掌、蹠部;指4个,指长顺序为3、2、4、1;趾5个,趾长顺序为3、4、2、5、1;指、趾均较粗扁,无关节下瘤或掌、蹠突;无蹼,亦无缘膜。 尾长超过头体长(雄螈的为1.3倍以上),尾肌不发达,极为侧扁;背鳍褶始自尾基部,一开始就很薄而高,腹鳍褶低厚。肛孔纵裂。 皮肤很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较光滑以外,其余均满布大小疣粒;头背两侧及背脊均有明显之嵴棱,有的在嵴棱上出现分节(与髓棘相对应)的凹痕;体背侧没有排列成行的圆形瘰粒。腹面密布细的横皱纹,颈褶明显。 生活时周身棕黑色,背面色较深,仅耳后腺部位、指、趾、肛裂周缘至尾下缘为橘红色。液浸标本,橘红色成为象牙色。 第二性征:雄螈肛部不呈丘状隆起,肛裂长于鼻眼间距,周缘橘红色较窄;上臂前缘橘红色。雌螈肛部在繁殖季节成丘状隆起,肛裂较短而与鼻眼间距等长,肛缘橘红色较宽。 卵:卵径2~2.2mm,连同卵胶膜为5.7mm左右;动物极棕黑色,约占卵的1/3,植物极乳黄色。解剖1个全长201mm的雌螈,左侧卵巢内有卵150粒,右侧124粒,卵径2mm左右;另1雌螈左侧有130粒,右侧有120粒,估计每尾可产卵250~274粒。 变异:采自四川冕宁县拖乌的20余号标本,体形较小,雄螈全长168mm左右,尾较高;而石棉标本体形较大,全长200mm左右。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资料 大凉疣螈栖息在海拔1390~3000m的植被繁茂,环境潮湿的山区凹地。成螈以陆栖生活为主。5~6月该螈成体大量进入静水凼或有积水的洼地或缓流溪沟内寻偶配对。正是在繁殖季节内,在室内曾观察到交配姿态:雄螈伏在雌螈上方,雄螈以其前肢向前再向后翻转,将雌螈的前肢挽住,借助尾的摆动在水中游动;也有在陆地上爬行的,爬行时是以雌雄螈的前后肢在地面上交替走动(叶昌媛等,1993)。卵单粒,分散于水草之间。据称,在此期间水由中的疣螈很多,有时甚至随手就可在水中获得;繁殖季节过后则极为少见,很可能于产卵后,离开水域而营陆地生活的缘故。 在室内易于饲养,可供观赏,也可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实验动物。 |
分布信息 | 四川|(汉源、冕宁、石棉、美姑、昭觉、峨边、马边等); |
分类学讨论 | 讨论 叶昌媛等《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1993)一书记载大凉疣螈的模式标本产地在四川冕宁,但吴贯夫等(2000)在《图书评介》中提出质疑。经查Amphibians of Western China(Liu,1950)对大凉疣螈的原始描述,记载该种模式产地为“Pusakang,Fulinhsien,Sikang”,当时的“Fulinhsien(富宁县),Sikang(西康省)”在20世纪50年代已被撤消,改名为现在的汉源县(属于四川省),部分地区划归现在的石棉县管辖。但是,大凉疣螈的模式标本产地“Pusakang(菩萨岗)”在Amphibians of Western China(Liu,1950)一书的地图上被标注在当时的冕宁县境内。大凉疣螈模式标本是刘承钊亲自在“Pusakang(菩萨岗)”采集的,“菩萨岗”在该书地图上的位置是刘承钊先生亲自标注的,因此,该地图上的标注应该是可信的;此外,经查胡淑琴参编的《中国经济动物志:两栖纲》书稿,大凉疣螈的模式标本产地,由胡淑琴在书稿中亲笔写为“四川冕宁”(当时刘承钊先生在世),可见“大凉疣螈模式产地:四川冕宁”之记载确有依据。至于品“Pusakang(菩萨岗)”这个三几户人家的小村,在一般地图上均无记载。现在其行政管辖是否有变化(在现在的冕宁县或石棉县境内)并不重要(有待查证)。但是,不管“菩萨岗”的行政管辖在历史上如何变迁,都不能否定Liu(1950)一书对大凉疣螈模式标本产地“Pusakang”在冕宁县境内的原始记载和归属。 本种已被列为中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上卷) 总论 蚓螈目 有尾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