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学名 | Anas acut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针尾鸭 |
俗名 | 长闹; 长尾凫; 尖尾鸭(通名); 拖枪鸭(南名); 针尾鸭(辞典); 中鸭(商名);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雄鸭背部满杂以淡褐与白色相间的波状横斑;头顶暗褐色,颈侧与下体连成鲜明的白色,翼镜铜绿色;正中一对尾羽特别延长,很容易与其他野鸭相区别。雌鸭体形较小,上体大都黑褐色,而杂以黄白色短斑;下体大都白色,翅上无翼镜。 形态 (依据指名亚种) 雄性成鸟(繁殖羽):头顶暗褐,羽毛边缘带棕色,后颈中央部黑褐色;头侧及颊、喉和 前颈上部等均淡褐色;颈侧在黑褐色后颈与淡褐色前颈之间,形成一白色宽带。背部满布以暗褐与灰白相间的波状横斑;腰部褐色,稍杂以白色短斑;尾上覆羽与背相同,但各羽具黑褐色羽轴及白色边缘;肩羽与背同色,较长的有宽阔的绒黑色羽端,最长的几乎全转为绒黑色,而具明显的银灰色或棕黄边缘;翅上覆羽大都灰褐色;飞羽暗褐色,羽端较黑;翼镜铜绿色,前面缘以大覆羽的砖红色羽端,铜绿色的后部转黑,再后为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翼镜内侧有一条飞羽,其内羽片灰褐色,外羽片纵贯以银白色条纹,余部绒黑色,形成翼镜的内侧边缘;三级飞羽银白以至淡褐色,中部贯以宽阔的黑褐色纵纹。外侧尾羽灰褐色,外羽片的边缘灰白色;中央二枚尾羽特别延长,各羽的羽基黑褐色,向后转绒黑色,并带金属绿色闪光。胸纯白色,腹部亦白色,微杂以淡褐色波状细斑,两胁与背同色,但较浅淡;尾下覆羽黑色,外侧数枚有白色宽边;尾基侧部介在尾上覆羽与尾下覆羽之间,即位于下胁的最后部,左右各有一簇羽毛,呈淡乳黄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头顶和头侧均棕,密杂以黑色细纹;后颈暗褐而有黑色小斑;上背和两肩均黑褐色,杂以棕白色“U”形斑;肩羽边缘也为此色;下背和腰亦黑褐,而具灰白色短形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羽均与肩羽相似。翅上覆羽褐色,各羽均有白色羽端,大覆羽的白色端斑特别宽阔;飞羽亦褐,初级飞羽的端部转黑,次级飞羽也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和次级飞羽的白色端斑,形成二道明显的白色横带在翅膀上面。下体大都白色,前颈杂以暗褐色细斑;胸和上腹稍微具有淡褐色横斑,至下腹褐斑较细而较明显些,各羽轴部还有淡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各羽中央暗褐;两胁暗褐,而满杂以宽阔的白色“U”形斑。 雄性幼鸟(10月,采自河北省):羽色如雌性成鸟,只翅上具翼镜,与雄性成鸟相似。虹膜深褐色;上嘴暗铅色,嘴甲与下嘴黑褐;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817 约622 50.7 258.8 158.1 40.3 (660-1050) (435-692) (46-54) (241-267) (110-202) (36-42) ♀♀(7) 569 约564 47.2 239 114 37 (545-581) (527-600) (46-54) (235-241) (93-126) (36-38) 彩 色 羽 毛 的 种 类 1.黑小弯(又称黑鸭弓子):着生于肩部,即肩羽。 特征:长约13-15厘米,羽端薇尖呈梭形,羽片中部呈绒黑色,内外侧缘为银灰色以至棕黄色。有个别肩羽,其外羽片一也为绒黑色,而纵贯以棕黄色条纹,特别鲜艳夺目。 针尾鸭的肩羽特别发达,密披在背的两侧,故称“鸭披子”。其羽轴稍弯呈弓形,因而又称为“鸭弓子”。每只鸭约生长20余枚。 2.青花毛:着生于两胁下至近腿处,即胁羽。 特征:羽片比绿头鸭的白花毛较短,整个羽片呈黑褐色与白色互隔的波状花纹。 3.鸭枪(又称鸭拖枪或直剑):着生于尾部,即中央尾羽。 特征:羽片长约20厘米,呈箭形,羽端呈锥形。色泽绒黑色,并微具金属绿色光泽。每只鸭仅生一对“鸭枪”。 4.针尾鸭批水:是两翅的三级飞羽。 特征:外羽片绒黑色,羽轴灰色。形成一条纵纹。内羽片呈暗褐色,近羽端处较深,形成黑、灰、褐三色,因而又称“三道眉”。 5.硬小弯:着生于两翅的三级飞羽之后。 特征:羽片大部银灰色,外羽片深于内羽片,羽轴区域绒黑色,呈纵纹状;有时还另有一条白色纵纹。 6.针尾鸭翠:是两翅上的次级飞羽,即组成翼镜的羽毛。 特征:羽端有白色宽斑,内羽片暗褐色,外羽片呈金属铜绿色,并微带紫色光泽。 7.鸭膀子:同绿头鸭。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在迁徙时,只要有食料,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草洼地都有它们的踪迹,一般仅三、五只,有时多达几十只在水面活动。在开阔的沿海地带,特别是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常见它们一、二百只结群飞行。迁来我国越冬的数量,并不很多。它们同种集群,但也常混在别种的鸭群中。在河北省,每年9月中旬就已见它们开始南迁,直到10月底;次年2月底至4月中旬又迁经此地北返。春季初来时,数量较多,曾见有40只以至75只不等,结群飞过,侯后较少(亨明森——Hemmingsen等,1968)。 针尾鸭性极伯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翅强善飞,而且飞得比其他鸭类为快。雄鸭 叫声很低弱,雌的常“kuaq, kuaq”地叫。 性杂食。在越冬期中,植物性食料占多数。我们于1960年1月在洞庭湖剖检过此鸭,其胃中除砂粒外,几全为草籽。此鸭在繁殖期中,以动物性食料为主。寿振黄(1936)在河北省对过路的针尾鸭进行胃部剖检,结果得知它的食物主要是植物性物质,包括浮藓(Riccia)、松藻(Ceratophyllum)、牵牛子(Phabitis)等的种子,仅有小部分动物性物质,如淡水螺及昆虫碎片等。白天大多集中隐藏在浸水地上大面积的芦苇丛中,或在大湖中休息游荡,夜晚则到浅水处和田野间找吃。 |
分布信息 | 繁殖在新疆西部天山;迁徙经新疆、东北及华北诸省;越冬在我国南部,西至西藏南部,南抵广东、台湾。 ; 在国外,繁殖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及北美洲的西部;越冬在东南亚、印度、北非及中美洲,少数终年留居南印度洋的岛屿上。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针尾鸭共有三个亚种,我国境内只有一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针尾鸭冬时数量虽然不很多,但是分布相当广,所以也是冬季狩猎对象之一。体型较大,雄鸭体重达1公斤左右,雌的也有0.5公斤以上的重量。它的肉鲜美细致,为野禽中的上品。在市场中,它常被列为“中鸭”,较小于绿头鸭、斑嘴鸭等,但较一般河鸭为大。 雄鸭的艳丽羽毛,在工艺上可供作装饰用(详见附录一)。此鸭的绒毛,也是很好的填充材料。 针尾鸭南徙时,在个别地区,结群觅食于农田中,对秋收不利,可结合除害,进行狩猎。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