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学名 | Anas cdypeat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琵嘴鸭 |
俗名 | 杯凿(南名); 铲土鸭; 广咮凫(辞典); 琵琶嘴鸭(北名); |
形态描述 | 琵嘴鸭体形较绿头鸭略小些。嘴的先端有铲形扩大部,这一独具的特征很易与所有其他鸭类相区别。雄鸭的头和颈黑褐,两侧闪着金属蓝绿色;胸连至上背两侧以及外侧肩羽纯白色;翼镜呈金属绿色;腹栗色。雌鸭较雄鸭小些;上体大都暗褐色,下体淡棕色,辉绿色翼镜较小。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头顶、额、眼先、颏、喉及前颈等均黑褐色;后颈及头和颈的两侧呈金属蓝绿色,颈侧还闪着紫辉;背暗褐色,羽毛边缘淡棕色;胸连至上背的两侧以及外侧肩羽纯白色,较长的内侧肩羽有二枚外羽片灰蓝色,内羽片黑褐色,中间有一条宽阔的白色纵纹,沿着羽干直到羽尖;其余肩羽、内外羽片均黑褐并闪绿辉,特别是外羽片,内外羽片之间夹以白色纵纹;内侧肩羽的白纹,有时还渲染棕色,各色相衬,因而特别鲜丽;腰羽暗褐色,微带绿色光泽;腰侧羽毛纯白色;尾上覆羽金属绿色;中央尾羽暗褐色,边缘白色;外侧尾羽白色而多少具有褐斑。翅上的小、中覆羽灰蓝色;大覆羽暗褐色,羽端具显著白斑(白斑有时还带棕色);初级飞羽暗褐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的外羽片翠绿色(除最外侧的1-2枚以外),相叠而组成翼镜,内羽片暗褐色;翼镜前缘以大覆羽端斑的白色,后面也有白色狭边;三级飞羽外羽片黑褐色闪绿,内羽片暗褐色,亦有些绿辉,羽毛端部中央纵贯以宽阔的白纹。腹和两胁均栗色;下腹稀具褐色波状细点,两侧尤著;较短的尾下覆羽基部白色而有黑色细斑,端部黑色;较长的几乎纯黑色,仅于羽端有细白点,两侧羽毛还饰以金属绿色光泽。 雌性成鸟(繁殖羽):上体自额至尾包括肩羽大都暗褐色,头顶和后颈杂以浅棕色纵纹;背和腰有近红色横斑及棕白色边缘,尾上覆羽和尾羽横斑更多而转为棕白色;翅上覆羽与雄鸟相似,但灰蓝色覆羽具有淡棕色边缘;飞羽也相似,但翼镜较小,辉亮亦差些;头和颈的两侧淡棕色,密布以黑褐细纹;下体亦淡棕色,颏、喉及前颈仅散有少许褐色细点,胸布满褐色粗斑,在下腹和尾下覆羽转为纵纹状;两胁呈淡棕和暗褐色“V”形斑相杂状。 虹膜金黄色(♂),或淡褐色(♀);上嘴黑褐色(♂)或黄褐色(♀);上嘴末端扩大成铲形;跗蹠橙红色,爪蓝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9) 530-570 467-508 61-71 230-240 85-102 34-36 ♀♀ (6) 445,490 435-462 58-63 215-226 74-90 32-36 彩 色 羽 毛 的 种 类 1.蓝小弯(又称蓝鸭弓子):着生于肩部,即肩羽。 特征:羽片长约13厘米,羽基暗褐色,内羽片黑褐色,外羽片大都蓝灰色,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白纹,沿着羽干直伸至羽尖。每侧约有色泽鲜艳的3枚。 2.琵嘴鸭翠:是翅上的次级飞羽。 特征:外羽片呈金属绿色,内羽片暗褐色,羽干基部白。 3.鸭膀子:同绿头鸭。 |
生物学描述 | 琵嘴鸭每年5月下旬至11月初间路过河北省,而南迁至我国南部及更南的地区越冬。第二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又复经过华北一带,而北返繁殖地。 它在迁徙及越冬期中,数量并不多。主要栖于开阔地区的湖泊、河流等处。在山区及高原上的水域。及村镇附近的污水池塘中,也会遇见,但不喜在长满植物丛的水域中觅食 也不见于沿海一带。常与其他野鸭混杂成群,因而在野外不易发现。此鸭飞行能力不强,游泳也不快,很少潜人水中。雄的叫声很柔和而单调,连鸣似“tuck-tuck”,雌的叫声似“quak”,但很少鸣叫。 它经常在池湖的近岸泥土中,及缓慢河流的沙滩上觅食,用铲形嘴掘着沙泥,寻取食物,或在污水中在水面滤水,以收集食物。它的食物是偏重动物性的。据寿振黄(1936)它在静水或污水中,主要觅食水生动物及种子等。 |
分布信息 | 在国外,繁殖在欧洲和西伯利亚及蒙古的大部分,北美洲的西部,少数在日本北海道北部及西班牙,可能也在塞浦路斯及白令岛;越冬在英国、爱尔兰、欧洲南部、亚洲南部、菲律宾、日本的大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北美洲南部及墨西哥,偶见于加里曼丹北部、夏威夷岛及密克罗尼西亚。; 繁殖在新疆西部及东北北部;迁徙经东北南部、内蒙古、青海、新疆及华北各省;越冬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各省包括台湾,西至西藏南部; |
经济价值 | 越冬期中数量较少,性亦很机警,每年捕获不多,是国内冬季狩猎对象之一。肉味可口,每只可得净肉380克左右。 雄鸭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饰羽,如灰蓝色的肩羽,即商品名蓝鸭公子,又如翠绿色的翼镜,商品名鸭翠(详见附录一)。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