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学名 | Anas penelope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赤颈鸭 |
俗名 | 赤颈凫(辞典); 鹅子鸭(通名); 红鸭(南名); |
形态描述 | 体形大小似罗纹鸭。雄鸭的头和颈大都棕红色;背面和两胁灰白色,而满杂以暗褐色波状细斑;翅上覆羽大都纯白色;翼镜翠绿色,前后都衬以绒黑色宽边;上胸灰棕色,尾下覆羽绒黑色,下体余部纯白色。雌鸭上体大都黑褐色,羽毛边缘较浅淡;翼镜暗灰褐色;上胸棕色;下胸及腹纯白色。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和头顶棕白色;颏和喉的中部暗褐色;头和颈的余部棕红色,稀杂以黑点,在脸部较多而在眼眶后缘则集成新月形块斑;上体自上背至较短的尾上覆羽均灰白色,而密杂以暗褐色波状细斑,肩羽的黑斑比较鲜明,腰以下的灰白色更著,黑斑更细而不显;尾羽黑褐色;较长的尾上覆羽以及尾下覆羽均绒黑色。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而具灰日色虫蠢状细斑;初级覆羽暗褐色,其余覆羽纯白色,大覆羽具有黑端;翼镜翠绿色,前后均衬以绒黑色阔边;初级飞羽暗褐色;三级飞羽特形延长,第一枚暗褐色,外观片具有宽阔的白色边缘,这就形成了翼镜的内侧阔边;其余三级飞羽,外羽片绒黑并镶以白色狭边,内羽片暗褐色。胸及其两侧灰棕色,胸的最前部杂以褐点;腹纯白色;胁羽与背同;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白色,而密杂以淡褐色细斑。 雌性成鸟(繁殖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满杂以浅棕色细纹;头和颈的两侧均棕色,散布褐色细点;颏和喉污白色,除颏尖外,亦密具褐点。背面至尾暗褐近黑色,背羽边缘淡褐色,腰羽边缘灰白色,肩羽有棕色缘,外侧尾羽的外缘白色。翅上覆羽大都淡褐色;飞羽黑褐色,镶以白色边缘,三级飞羽的白边特著;次级飞羽上的翼镜灰褐色,前面、后面及内侧等均缘以白色。胸及两胁均棕色,隐约有较浓色的粗斑;腹纯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褐斑;翼下覆羽和腋羽亦然。 虹膜棕褐;嘴峰蓝灰色,尖端近黑色;跗蹠铅蓝色,蹼和爪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550-560 约470,512 35.2 252.3 107.4 36.4 (2 ♂♂) (2 ♂♂) (32-37) (242-265) (100-116) (35-37) ♀♀(7) — 约443(1♀) 31-35 233-262 87-117 34-37 |
生物学描述 | 赤颈鸭每年3-4月和9-11月间见于河北省,3月见于上海地区,都相当罕见,但在福建闽江及平潭岛一带,冬季数量很多。 常在不深的沼泽、池沼、湖泊和河流沿岸觅食,特别是在有水草丛生的岸边上;有时也见在海滨和大面积的水域上游荡,在水中随下随升,又很会潜水。当离开水面时,常成直线翔起,而不在水面绕圈子。迁徙时,常与其他野鸭混成大群。飞得很快而有力,并发出响亮的叫声;夜静时,能听到它们结群连续不断的鸣叫。雄鸭叫声似“wei-wii”和“weiwo”,雌鸭叫声更短而急促。它不像其他野鸭那样机警,又常停在芦苇丛或水草丛中找吃,因而易于接近捕获。 它在越冬期中,主要吃植物性物质,包括茎、根等。我们曾剖验过一只赤颈鸭胃,里面全是植物组织及砂砾等。 |
分布信息 | 赤颈鸭可能在我国东北的西北部繁殖;在东北的南部、内蒙古及华北一带以至新疆为旅鸟;在我国东部各地,南至台湾、海南岛、云南及西藏南部为冬候鸟。; 在国外,繁殖在欧亚大陆的北部;越冬在欧洲南部、非洲东北部与西北隅、埃及北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与缅甸的北部、中南半岛以至日本和菲律宾。冬时还偶见于格陵兰、北美洲及安的列斯群岛,向南有时游荡至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岛。; |
经济价值 | 冬季分布几遍我国东部,是国内产业鸟之一。肉很肥满。 雄鸭的翼镜和三级飞羽,均可供为饰羽。翼镜商品名鸭翠,为翅上的次级飞羽,三级飞羽商品名叫阿边毛,羽干硬,呈乳白色,羽片灰褐,外羽片基部呈黑褐色,外侧边缘纯白。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