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学名 | 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Swinhoe, 1866 |
中文名 | 普通亚种 |
引证 | Anas zonorhyncha S winhoe, 1866, Ibis (2)2:394(模式产地:浙江宁波)。;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体型大小与绿头鸭相似。雌雄羽色近似。上嘴黑色,端部黄色,故称斑嘴鸭,易与其他野鸭区别。身体羽毛大多为棕褐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翼镜呈金属蓝绿光泽,并闪紫辉。 形态 (根据普通亚种) 雄性成鸟(繁殖羽):头自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通过眼至耳羽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眼先、颊、喉等均为黄白色;颊和颈侧亦黄白色,并散布深褐斑点;上背灰褐沾棕色,各羽边缘棕白色;下背几纯褐色;腰及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也呈黑褐色,羽缘较浅。翅上初级飞羽棕褐色毒次级飞羽相叠而组成蓝绿闪紫的翼镜,并于近羽端处具一宽阔黑带,羽端白色;三级飞羽暗褐色,外羽片有白边,而近羽端处变宽,形成明显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的近端处转为白色,端部黑色,构成翼镜的前缘。胸淡棕白色,杂以褐色斑;腹褐色,各羽边缘灰褐色,向后渐转黑褐色;尾下覆羽几乎纯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 雌性成鸟:很像雄鸟,上体后部较苍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而杂以暗褐色粗斑。嘴的黄端不明显。 以斑嘴鸭的雌性成鸟和绿头鸭的雌性成鸟相比,嘴端虽均具有黄色横斑,但它们也有较明显的区别(图22)。从整体来看,雌性斑嘴鸭较暗淡,斑纹不甚明显;胸、背灰褐,各羽有较窄的淡灰白沾棕的边缘;三级飞羽的白斑发达;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纯暗黑褐色;腹部淡褐色;嘴端黄色,嘴甲亦黄色,仅最尖端变黑色。眉纹、颏、喉、前颈等均白色。雌性绿头鸭的体色淡棕色,斑纹明显,三级飞羽外缘无白色,或仅具狭窄白边;背到尾上覆羽以及尾下覆羽等均有较宽的淡棕色羽缘,腹部几乎淡棕白色,杂以明显的淡褐色纵纹;嘴端带些暗黄,嘴甲黑色;眉纹不显著;颏、喉、前颈淡棕。 雌性幼鸟(根据1959年10月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标本):羽色和雌性成鸟近似。所不同处,就是背、尾上覆羽及腹部羽毛的棕褐色边缘较宽,尾羽褐色,羽的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并在近中央处有暗褐带棕色块斑;翼镜两端的白斑较成鸟宽。上嘴大部棕黄色,中间部分变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隐有变黑部分。跗蹠和趾淡橙黄色。 虹膜黑褐,外圈呈橙黄色;嘴蓝黑,其三分之一或更少部分为橙黄色先端,嘴甲尖端稍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1128 580.6 54 286 104.6 46.4 (1000-1340) (525-620) (51.2-57.2) (278-296) (99-120) (45-47.2) ♀♀(6) 890-1250 547-638 47.2-51 232-288 94-105 41.8-45.2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在外贝加尔湖、朝鲜、萨哈林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直到日本。; 分布于我国东北的呼伦贝尔盟、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内蒙古乌粱素海,河北,西到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北部,南至广东、广西(旅鸟、繁殖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一带终年留居;台湾(旅鸟);西藏南部、昌都地区西南部(冬候鸟)。;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