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学名 | Anser albifrons (Scopoli, 1789) |
中文名 | 白额雁 |
引证 |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89, Ann.[,Hist. Nat.:69(模式产地;?意大利北部)。; |
俗名 | 大雁(通名); 花斑(湖北洪湖); 明斑(湖北洪湖);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雌雄相似。上体大都灰褐色;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下体白色,杂以黑色不规则的块斑。 形态 (依据指名亚种) 体形一般较豆雁稍小些。雌雄休色相似。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白斑的后缘黑;头顶和后颈暗褐;背、肩、腰等暗灰褐色,各羽边缘较淡,以至近白色;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灰色;外侧次级覆羽灰褐,羽缘较淡;初级飞羽黑褐,最外侧的几枚飞羽外羽片带灰;尾亦黑褐,尾尖白色;尾上覆羽纯白;颏暗褐色,其前端具一小白斑;头侧、前颈及上胸灰褐,向后渐淡;腹污白,杂以不规则块斑;两胁灰褐,羽端近白;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玫瑰肉色,嘴甲淡;脚橄榄黄,爪淡白。 幼鸟(依据1935年4月采自河北省新安县的标本):体重1,700克,体长64毫米。额上的白色块斑较小或不很明显;腹部黑褐色块斑甚少。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5) 1,700-2,250 645-703 51.8-60.1 319-442 103-144 62-76.5 ♀♀ (3) 2,183-3,579 654-710 49.4-64.3 377-419 112-113 64.9-71.7 |
生物学描述 | 此雁不在我国繁殖。1975年6月上旬,我们曾于黑龙江省呼伦池的乌兰泡见到一对白额雁在湖水中,但未找到它们的巢和卵。 白额雁的生活习性与其他雁类一样。每年人秋后成群迁至我国境内。迁移时,多在夜间飞行,抵越冬地区后分散为小群活动。天气晴暖时活动较为分散;阴雨、大风或冰雪等严寒日子,则于背风处集结成群,不大活动。飞行时敏捷、灵活,且时时发出高音的鸣叫声。 主要以各种湖草为食,有时亦吃谷类、种子、菱白根茎及各种小秋作物的幼叶、嫩芽等,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 |
分布信息 | 在迁徙及越冬期间,分布于东北黑龙江省北部呼伦贝尔盟、中部哈尔滨,辽宁南部营口、辽河、西南部朝阳,新疆西部喀什,西藏昌都地区西南部,东部沿海各省直至台湾,西至湖北、湖南。 ; 在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于日本、印度和缅甸等的北部,里海,黑海,地中海,西至北美洲大部分地区,南至墨西哥湾。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白额雁原分为4个亚种。最近(1975),德拉科和里普利在北美洲又提出一个新亚种,共计5个亚种。我国境内有2个越冬的亚种,即指名亚种(A.a.albifrons) 和太平洋亚种(A. albifrons f rontalis)。据沃乌利(1965),太平洋亚种较指名亚种稍微大些,体色较褐而少灰色,这些不同据云在活鸟较明显些。太平洋亚种见于我国东部,而指名亚种则在西部。 我们查看国内的白额雁标本,看不出上述的区别。这些不同也许在繁殖期较明显些,而在我国越冬标本却难于识别。因此,我们暂且把这两亚种合并为一,就是把太平洋亚种作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 |
经济价值 | 经济价值与鸿雁、豆雁同。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二卷 雁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