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pod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雨燕目 |
科名 | Apodidae |
科中文名 | 雨燕科 |
学名 | Apus pacificus (Latham, 1801) |
中文名 | 白腰雨燕 |
引证 | Hirundo pacifica Latham,1801,Ind.Orn.,Suppl.:58(“New Holland”=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 |
俗名 | Fork-tailed Swift; Large White-rumped Swift; Northern White-rumped Swift; 白尾根麻燕; 白尾根雨燕(北名); 野燕; 雨燕(辞典);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腰具的白斑约20 mm宽,两翼较长,飞行较速。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指名亚种描述。) 成鸟 头、颈灰褐色,各羽末端具白色细的羽缘;背、腰黑褐色,各羽末端也具细的白色羽缘。尾上覆羽基部白色,形成一约14 mm宽的大白斑,白色斑的各羽具极细的黑色羽干纹;尾上覆羽的端部和尾羽黑褐色。翼的各羽的外羽片为黑褐色,内羽片为灰褐色。颏、喉、前颈为白色;胸、腹、尾下覆羽为灰褐色,各羽端部均有较宽的白色羽缘。 虹膜暗褐;嘴黑;跗蹠和趾紫黑,爪黑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37.5 178.4 6.44 175.6 81.4 11.26 (34—44) (170—187) (6.0—6.8) (169—180) (76—84) (10.8—11.5) ♀(1) 49 185 5.5 187 83 11.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与楼燕相似,大多集飞在近山地带。天雨时,常结群翔飞于高空中绕成圈状,动作一致,历久不停。叫声亦相似。 它所吃的东西,寿振黄(1940)在青岛于5月间剖验1个鸟胃的结果,纯为双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虫。在河北昌黎5月间在它的胃中所拣出的,完全是鳞翅目昆虫碎片(郑作新等,1958)。据前苏联1956年资料,白腰雨燕喂养雏鸟的次数一天约20次,可见它一次带回许多虫子。有一次在阿尔泰山上猎得1只育雏的白腰雨燕,在它的嘴里,拣出372只小形昆虫,其中有12只大蚊子,许多小形蝇类、蚊子和蚜虫。它在一天喂雏20次,可捕得7千多只昆虫,而在整个比较长的喂雏期内,就不下于25万只了。这些昆虫若排成一条线,长度可达一公里。 白腰雨燕的繁殖期在5—8月,通常结群在山洞里或海中岩礁或孤岛的悬崖峭壁上营巢,在云南开远大田山附近有个燕子洞,是在山下的一个岩洞,洞高约40 m,阔约20 m,深度据了解有1500 m以上。每年夏天有几百成千的白腰雨燕在此繁殖。广东怀集的燕岩数量更壮观,每年清明节前后数以万计的白腰雨燕集体出入时汇成像河流,已辟为旅游景点(当地人误称为金丝燕)。巢以草茎、竹叶、须根、残羽及其他碎屑等作材料,用亲鸟的口涎粘着,一般呈圆杯状,但有时呈圆形,边缘厚而中央底部较薄,无铺垫,置于岩隙间或崎岖的岩面上,常不易接触到。7个巢的平均大小为:外径110mm,内径65 mm,高度36 mm,均于1956年6月28日采得。据了解,这些燕子的巢经蒸后用清水将污物洗除,如此重复二、三次,可拣出“燕窝”,每巢至少可得3 g左右,平均1.5 g多。每年从这一山洞所采的燕巢可精制出百余斤燕窝,即商品名为龙牙燕。 白腰雨燕的卵,在云南大田山因前往采集时均已孵出,未曾采到。在印度,据Baker(1927),卵每窝2、3枚,平均大小为26.1(25.0—27.5)×16.6(15.3—17.3)mm卵纯白,呈椭圆状。 |
分布信息 | 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均可见到。 ; 国内除新疆南部、西藏北部和西部外,全国均有分布。;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有4亚种,我国只有2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夏时广布国内,在繁殖期中觅食大量的害虫,益处很大。同时巢可制成燕窝,也有相当的经济价值。为了保护它们,采巢应候它们产卵育雏后进行,这样才不会影响它们的繁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