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Charadrius dubius Scopoli, 1786 |
中文名 | 金眶鸻 |
俗名 | Little Ringed Plover; 黑领鸻; 小环颈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形态与长嘴剑鸻相似,但体形较小。额基具黑纹,并经眼先和眼周伸至耳羽形成黑色穿眼纹。眼眶金黄色。前额、眉纹白色;头顶前部有黑色宽斑。并具完整的黑色领环。上体棕褐色,下体白色。嘴黑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普通亚种 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雄性成鸟(繁殖羽):额基的细黑纹经眼先和眼周伸至耳羽,形成黑色穿眼纹;前额与眼上的眉纹白色,头顶前部有一宽阔黑斑,其后有一狭细的白纹。头顶后部、枕部及上体主要呈灰砂褐色。后颈的白色与颏、喉部的白色相连,其后缘以黑色并下延至胸部,形成宽阔完整的黑色领圈。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的羽干白色;初级覆羽、小翼羽暗黑褐色,羽端缀白;次级飞羽和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端缘白色;腰和尾上覆羽的灰褐色较浅淡,中央尾羽灰褐,近端渲染黑色;外侧尾羽亦灰褐,具白色端斑及黑色次端斑;最外侧尾羽白色仅在内翈有一黑褐色块斑。除了胸部的黑色颈圈,下体余部概为白色。腋羽和翼下白色。 雌性成鸟(繁殖羽):显然不如雄鸟那么黑白分明。黑色的胸带沾染褐色。金黄色的眼圈比较细,不如雄鸟那么显著。 成鸟(非繁殖羽):白色的前额和眉纹沾染土黄色;头顶、枕部、胸带弥漫着陈旧的黄褐色。但冬季换羽之后很快恢复鲜亮的繁殖羽色。 亚成鸟:如同成鸟的非繁殖羽,前额和眉纹浅黄色。头顶没有黑带,呈灰褐色。上体的沙褐色具黄色羽缘。胸带棕黄色,常在胸前断开。 虹膜暗褐色;眼睑金黄色,形成金黄色的眼圈(成鸟);或者是淡黄色(亚成鸟)。嘴形直且较细,黑色,下嘴基部略有一点黄色;腿和脚橙黄色或淡粉红色(繁殖期),黄色(亚成体)。爪黑褐色。 量衡度 (mm,g;普通亚种 Charadrius dubius curonicus)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35 166 12.8 115 63 23.5 (31—42) (156—178) (12—13.5) (110—120) (60—66) (22—25) ♀♀(21) 37 167 12.9 115 60 23.5 (30—45) (160—176) (12—15) (110—121) (5l一67) (22—25) |
生物学描述 | 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于近水的草地、盐碱滩、多砾石的河滩、沼泽和水田等地。常急速奔跑一段距离后,稍事停息,再向前快速奔走。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亦吃少量草籽等植物性食物。剖检18个胃,内容物有昆虫(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蜘蛛、螺类、小鱼、蝌蚪等,也有少量杂草籽(仅占13%)。觅食时走走停停,动作较快。据杜爱英等(1998)和张青霞等(2000)报道,在山西省金眶鸻4—5月开始营巢,巢十分简单,位于河心沙洲或近水滩地地面凹陷处,有时甚至在市区的楼顶上搭窝(李世广等,1999;刘焕金,1995)。窝卵数4枚,偶然3或5枚。卵呈梨形,淡黄褐色,具暗绿或褐色斑点。产卵多在早晨5:00—6:30。孵化期18—22天,幼鸟需要22—25天或更长时间的生长才能够飞行。有时会一年繁育2次,双亲共同孵化,或仅雌鸟承担。金眶鸻的天敌有虎斑游蛇(Natrix tigrina)、黄鼬、艾虎、红隼、红脚隼等。王海昌等(1966)在吉林延吉观察,有一次空中交尾的记录。5—6月营巢产卵,巢十分简陋,仅有石子铺垫。白天亲鸟常不在窝中,在中午的阳光下依靠自然温度孵化。这时的卵是直立排列在窝里的。孵化期20天左右。雏鸟早成性,25—50小时即可离巢。 近年,在云南、江西鄱阳湖、广东珠海、香港和台湾等南部地区都有不少繁殖报道,被认为是当地的留鸟(杨岚等,1995;吴建东等,2000;陈加盛,2001;Carey et al.,2001)。据Melville(1980)报道,1978—1980年首次确认金眶鸻在香港有繁殖记录,此后每年都在新填的土地上营巢繁殖(尹琏等,1994)。2002年4月4日,在广东珠海淇澳岛上也发现繁殖(一家3雏;见高育仁,2002)。可见该种的繁殖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老挝,菲律宾,伊朗,新几内亚,北非,欧亚大陆其他国家。; 国内分布于北京(延庆、怀柔、密云、顺义、房山、颐和园、朝阳)、天津(大港)、河北(白洋淀、秦皇岛、滦南、唐山、遵化)、山西(山阴、代县、娄烦、离石、临汾、运城、长治)、内蒙古(呼伦贝尔、达赉湖、赤峰、达里诺尔、呼和浩特、包头、乌梁素海、东胜、伊克昭盟、巴彦淖尔)、辽宁(凤城、丹东、鸭绿江、庄河、大连、金县、盖县、康平、营口、大洼、本溪、盘锦)、吉林(图门江、延吉)、黑龙江(大兴安岭、扎龙、饶河、兴凯湖)、山东(青岛、泰山、聊城、威海、莱州、昌邑、垦利、渤海海峡)、河南(孟津、三门峡)、重庆(城口)、四川(南充、宜宾、美姑、雷波、西昌、米易、盐源、乐山、雅安、乾宁、松潘、道孚)、云南西北部和西部、陕西(太白、周至、洋县、西乡、韩城)、甘肃(兰州、甘南、碌曲、武都、河西地区、安西)、青海(西宁、青海湖周边各县、柴达木盆地)、宁夏(六盘山、中卫、银川、中宁)、新疆(喀什、和田、塔里木河流域、伊犁河、乌鲁木齐、准噶尔盆地、乌伦古河流域、哈密)(繁殖鸟);长江中、下游各省,如湖北、湖南(长沙、洞庭湖、溆浦)、安徽(巢湖、石臼湖、黄山)、江苏(盐城、南京)、上海(九段沙、崇明、江湾、奉贤)、浙江(杭州、普陀、宁波、仙居、温州、永嘉、丽水、龙泉、江山)、福建(宁德、泉州、金门、厦门)、台湾、广西(桂林、横县、北海)、广东(汕头、曲江、连平、汕尾、珠海、广州、深圳、鼎湖、湛江)、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太平岛)、香港、澳门、海南(东方、坝王岭、陵水、万宁、乐东、文昌)、云南(昆明、江川、星云湖、耿马、澜沧、蒙自、金平、景洪、勐腊、勐海、潞西、盈江)、江西(鄱阳湖、玉山)、贵州(罗甸、惠水、习水)、西藏南部(乃东、泽当)(旅鸟或冬候鸟,偶然有繁殖)。;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全世界有3个亚种(Johnsgard,1981;del Hoyo et al.,1996;Hayman et al.,1998;Dickinson,2003)或者4个亚种(Howard and Moore,1984,1991)。它们之间十分相似,指名亚种的嘴峰较长。La Touche(1931—1934)记载,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d.dubius,普通亚种C.d.curonicus 和西南亚种C.d.jerdoni。但郑作新(1964,1976),则只认可后2个亚种。普通亚种C.d.curonicus 和西南亚种C.d.jerdoni 的区别在于前者体型较大,翅长112—121 mm,后者体型较小,翅长102—114 mm。而Ali & Ripley(1969)曾记载前一亚种的翅长为115—121mm,后者的翅长为102—114 mm,二者的长度几乎不重叠。 亚种分化 金眶鸻共有3个亚种。在中国记录有2亚种,即普通亚种C.d.curonicus 和西南亚种 C.d.jerdoni。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