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Charadrius morinell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小嘴鸻 |
引证 | Charadrius Morinellus(sic!)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50(Sweden).; Eudromias morinellus Peters,1934,2:257;Vaurie,1965,383;Prater et al.,1977,64—65;Meyer de Schauensee,1984,213;Howard & Moore,1984,126;1991,71;Hayman et al. ,1986(1998),309—310;Zheng,1986,85;Xu et al. ,1996,126. ; |
俗名 | Dotterel; Eurasian Dotterel;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前头、头顶与枕部黑色(♀)或黑褐色(♂)。颏、喉白色;眉纹白色或沾染淡黄色,延伸至枕后形成显著的“V”形图案。颈、上胸暗灰色,与栗红色上腹之间有一显著的白色胸带分隔。下腹中央有一块黑色斑。腿暗黄色。繁殖期雌鸟比雄鸟艳丽。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繁殖羽):头前、头顶、枕部黑色(♀)或黑褐色(♂)。眼先黑褐色,耳羽暗褐色;面颊、颏、喉白色;眼上具宽阔的白色眉纹,延伸至枕后交汇成“V”形斑。上体包括上背、肩羽、翼上覆羽、三级飞羽、尾上覆羽深灰色,各羽具狭窄的淡黄色或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外侧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白色。三级飞羽特长,折合时几与翼尖平齐。尾羽深灰色,向端部逐渐变黑,形成较深的次端斑;尾的端部具白缘,外侧边缘亦白色。颈、上胸暗灰色;腹部栗红色。在胸部有一界线分明的白色胸带,其上沿装饰着黑边,下沿的黑线比较模糊。在腹部栗红色的下沿具有一块黑色斑,呈“八”字形。肛周与尾下覆羽白色。腋羽与翼下覆羽灰白色。繁殖期雌鸟羽色比雄鸟更艳丽,这在鸻类(Plovers)中是比较少见的。 成鸟(非繁殖羽):额、头顶夹杂黄色和黑褐色条纹;眉纹黄褐色。下颈与胸部灰褐色,胸前依然贯穿一条浅色的胸带。腹部白色。 亚成鸟:如同成鸟的非繁殖羽。但通体的羽毛沾染更多的土黄色。颈和胸为棕黄色;胸带浅黄色依稀可见。上背、肩羽、三级飞羽黑褐色,具土黄色羽缘。腹部沾淡黄色。 虹膜黑褐色。嘴短小,黑色(下喙或为暗灰色)。腿黄色或黄褐色。 量衡度(mm,g;据复旦大学与原苏联交换标本 No.3260) 性别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227±) 15 149 75 37 |
生物学描述 | 夏季散布于北方苔原、沼泽、丘陵、干旱地区、高山草原和裸岩地区;迁 飞季节和冬季则在沿海的沙滩、泥沼、耕地、碱滩之中活动。食物包括多种昆虫及其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少量植物等。据 Kalas et al.(1984)连续4年多的观察,小嘴鸻配偶关系为“一妻多夫制”。通常在5月中旬到达繁殖地,这时北方的积雪尚未消融,雌鸟即开始营巢产卵。窝卵数多为3枚,孵化和育雏通常由雄鸟承担。产完卵后,雌鸟会立刻弃巢而去,开始产第2窝卵,因此,雌性的性表演期和产卵期可持续到7月(约45天)。孵化期约需25天,幼鸟24—26天会飞。据 Flint et al.(1984),在高加索地区有过繁殖记录。据Wang(1997)报道,1990年春季在盐城自然保护区统计到440只。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北部(楚科奇半岛、泰梅尔半岛、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等),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国,向西分布至欧洲一些国家;越冬地在阿拉伯半岛,伊朗(波斯湾),里海附近,地中海及中东地区和非洲北部等;偶然分布至日本,美国等。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江苏(盐城,见Wang,1997)、新疆(天山、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罕见旅鸟,图100)。 ; |
分类学讨论 | 据 Peters(1934),Vaurie(1965)和Meyer de Schauensee(1984)等,小嘴鸻通常被归入另一个属 Eudromias。而 Inskipp et al.(1996)引述Nielsen(1975)研究报告,根据羽毛形态学分析将其归入鸻属(Charadrius),认为其与东方鸻(C.veredus)和红胸鸻(C.asiaticus)的关系十分密切。该种虽然分布较广,但为单型种。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