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Charadrius placidus J. E. Gray et G. R. Gray, 1863 |
中文名 | 长嘴剑鸻 |
引证 | Charadrius hiaticula placidus Dementiev et al.,1951,3:66—67;Zheng,1976,192;Cheng,1987,205—206;Wu,1986,122;Peng et al.,1987,88. ; |
俗名 | Long-billed Plover; 长嘴鸻; 剑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额基、颏、喉、前颈白色;眉纹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前部具黑色带斑;上体灰褐色。后颈的白色领环延至胸前;其下部是一黑色胸带。下体余部皆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淡褐色,近梢一段转为白色。嘴峰黑色,显著长于其他几个相似种。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繁殖期):前额白色直抵嘴基部;白色眼纹向后延伸。头顶前部具有较宽黑斑,后部灰褐色;眼先和眼下的暗褐色窄带后延至耳羽;后颈的白色狭窄领环伸至颈侧与颏、喉的白色相连,其下部围绕一狭窄的黑色胸带;黑胸带在胸部变得稍微宽阔。背、肩、两翅覆羽、腰、尾上覆羽、尾羽灰褐色。尾羽近端部渲染黑褐色,外侧尾羽羽端白色。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有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与大覆羽羽端的白色共同形成淡淡的翼斑。胸、腹及翅下覆羽、腋羽、尾下覆羽皆纯白色。两性的羽色和大小均相似。 成鸟(非繁殖羽):胸带经常是灰褐色。身体其他黑色部分也是如此,在更换飞羽期间,羽色灰暗。背羽和两翅覆羽具棕黄色羽缘。 亚成鸟:与非繁殖期的成鸟极其相似,缺少黑色的头斑,胸带亦不黑。眼纹黄褐色。上体的羽毛密布棕黄色羽缘。 虹膜黑褐色;眼睑黄色,形成比较细的黄色眼圈。嘴黑色,下喙的基部略有黄色;胫、跗蹠和趾土黄色或肉黄色,爪黑色。 量衡度(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6) 60 205 19.9 139.5 77.7 31.4 (52—68) (186—218) (19—21) (134—145) (73—82) (29—34) ♀♀(21) 62 211 19.6 140.4 78.5 32.1 (51—79) (201—225) (19—21) (134—148) (72—84) (29—34) |
生物学描述 | 喜活动于内陆水域附近的沼泽、河滩、田埂上,多单个或3—5只结群活动。在云南、西藏和四川交界地区,分布至海拔2 600 m以上。据郑作新等(1973)剖胃分析,食物为半翅目、鞘翅目昆虫、蜘蛛、植物碎片和细根等。据王香亭(1991)报道的食物还包括小虾、昆虫、淡水螺和植物等。据李桂垣(1985),4—6月剖检7个鸟胃,动物性食物占95%以上;7—8月剖检7个鸟胃,100%为昆虫(鳞翅目幼虫、蚂蚁、苍蝇、蚯蚓等);12月分析1只鸟胃,植物性物质占90%。在四川南充发现一巢,卵3枚,产于卵石滩凹陷处,无任何铺垫物。卵呈圆锥形,黄色沾红,具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卵重6.7和7.7 g,外径29×22.5,29×22.7和29.7×22.5 mm。据王香亭(1991)介绍,此鸟在甘肃有繁殖。5月中旬开始在河岸平滩上营巢,保护色极好;属于留鸟。而寿振黄(1936)认为此鸟在河北为夏候鸟,只有少数留下越冬。繁殖于河北西北部的山前地带,窝卵数4枚。据Carey et al.(2001),在香港仅有2个单只记录,在南方反而比较罕见。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区仅限于亚洲东部和南部,如俄罗斯远东地区(乌苏里),日本,韩国,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偶然也会漂泊至马来西亚,巴厘岛,文莱等。; 国内分布于北京(密云、十三陵水库、怀柔、延庆、房山、顺义、昌平、周口店、通县)、天津(汉沽)、河北(易县、井陉、涞源、东陵、澎城、遵化[笔架山]、北戴河)、山西(垣曲)、内蒙古(凉城、扎赉特旗一绰尔河流域、扎兰屯)、辽宁(本溪、宽甸、丹东、大连、盖县、兴城)、吉林(安图)、黑龙江(大兴安岭[呼中]、乌苏里江)、山东(广饶、泰山、青岛)、河南(孟津、商城)、重庆(城口、巫山、綦江、南川、秀山)、四川(成都、金堂、双流、南充、万源、南江、乐山、峨眉、青神、昭觉、雷波、峨边、米易、会东、宝兴、巴塘、雅安)、陕西(太白、周至、佛坪、洋县、西乡、汉中、渭河、汉江)、甘肃(天水、武山)、青海(? Meyer de Schauensee 1984)、宁夏(六盘山)(旅鸟,地方性繁殖鸟);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上海(崇明、长兴岛)、江苏(南京、浦口、大丰、射阳)、浙江(遂昌、象山、宁海、仙居、海宁、湖州、杭州)、安徽(黄山、歙县)、福建(福州、厦门)、湖北(宜城、宜昌、江汉湖群)、江西(婺源、广丰、鄱阳湖)、湖南(浏阳)、广东、广西(桂西南缘、沿海红树林地区)、贵州(威宁、清镇、都匀、兴义、印江、罗甸、惠水、江口)、云南(昆明、路南、景东、澜沧、腾冲、宁蒗泸沽湖、富宁、瑞丽、河口)、西藏(波密、易贡湖、错那、米林、林芝、朗县、昌都)、台湾(台北、台南)、香港等(旅鸟,冬候鸟)。有时会留在河北越冬(寿振黄,1936)。;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郑作新(1976,1987)、张荣祖(1999)和 Dementiev et al., (1951)将长嘴剑鸻作为剑鸻 C.hiaticula 或者剑鸻的一个亚种(C.h.placidus)对待。但是,寿振黄(1936),Baker(1929),La Touche(1931—1934),Peters(1934),Vaurie (1965),Johnsgard(1981)和Howard & Moore(1984,1991)等均作为独立的种(Charadrius placidus)对待。刘伯文(1994)也撰文认同后一分类观点。与剑鸻相比,长嘴剑鸻体型明显较大,嘴峰较长;上喙无黄色;前额基部白色而非黑色。二者的分布区也不相同,长嘴剑鸻分布于亚洲东北部、中国、缅甸、印度和南亚等地。而剑鸻指名亚种分布于英国、瑞典、地中海地区;苔原亚种C.h.tundrae 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伊朗和非洲东部。蔡其侃(1988)、王嘉雄等(1991)和赵正阶(1995)等亦将 Charadrius placidus 作为独立种对待,但中文名称仍沿用剑鸻(显然容易造成混淆)。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