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Pluvialis fulva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金[斑]鸻 |
引证 | Pluvialis dominica fulva Peters,1929,244—245;Vaurie,1965,386;Ali & Ripley,1969,2:222;Zheng,1976,190—191;Johnsgard,1981,135;Howard & Moore,1984,124;Meyer de Schauensee,1984,213;Wu,1986,121—122;Cheng,1987,204—205. ; Charadrius dominicus fulva Zoological Division,1983,84—85.; Charadrius dominicus fulvus Rothschild,1926,221;Dementiev et al.,1951,3:46—51;Zheng et al.,1963,251—253. ; Charadrius dominicus Muller,1776,Natursyst.,Suppl.:116(Hispaniola).; Pluvialis dominica fulvus Baker,1929,6:178;Gee et al.,1948,69;La Touche,1931—1934,1:351—353;Shaw,1936,365—366;Zheng et al.,1973,68—69. ; Charadrius fulvus Gmelin,1789,Syst.Nat.,ed.13,1:687(Tahiti,Pacific Ocean).; |
俗名 | Asiatic Golden Plover; Eastern Golden Plover; Lesser Golden Plover; Pacific Golden Plover; 黑襟鸻; 黑胸鸻; 金背子; 金鸻; 太平洋金斑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嘴形直,端部膨大呈矛状。冬羽:上体满布褐色、白色和金黄色杂斑;下体亦具褐、灰和黄色斑点。飞行时,翅尖而窄,尾呈扇形展开。夏羽:额白色,向后与眼上方宽阔的白斑汇合,向下与胸侧相连;上体余部淡黑褐并密杂以金黄色点斑;下体从喉至腹呈黑色。腋羽灰褐色。后趾缺如。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繁殖羽):额基棕白,向两侧与白色眉纹相连;头、后颈、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满布金黄和浅棕白色点斑,尤以金黄色点斑为浓著;尾羽具黑褐与淡棕白色相间的横斑;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翅上大覆羽黑褐色,羽端缀白;翅上小覆羽和三级飞羽与背同色;颈侧的白色与眉纹贯通,并向下延伸至胸侧;颊、颏、喉至下胸和腹部中央黑色;两胁、肛周羽和尾下覆羽淡棕白色,具黑色及灰褐色杂斑;腋羽褐灰色,羽端缀白;翼下覆羽浅褐色。 成鸟(非繁殖羽):与繁殖羽相似,但颊侧和喉、胸黄色,杂有浅灰褐色斑纹,下胸和腹部中央变成灰黄色,不呈黑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胫、跗蹠与趾浅灰黑色,爪黑褐色。无后趾。 量衡度 (mm,g;据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119 240 23 163 61 42 (96—156) (209—260) (21—25) (155—168) (55—65) (39—46) ♀♀(14) 111 230 22.4 162 64 41.4 (85—139) (210—245) (20—25) (152—171) (58—74) (37—44) |
生物学描述 | 据王香亭(1991)和宋榆钧等(1979)报道此鸟在甘肃和内蒙古根河地区偶有繁殖。沙谦中等(1998)记载,金斑鸻在台湾为普遍的冬候鸟,从9月至翌年5月数量较多,夏季也有滞留的个体。喜结小群活动于海岸线、河口、盐田、稻田、草地、湖滨、河滩等处,善于在地上疾走。取食昆虫(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飞行迅速而敏捷,极善于跨洋长途迁徙。据张孚允(1997),金鸻的直飞能力特别强,有过从美国阿留申地区直接飞越太平洋,在夏威夷被回收的记录,其距离达3 000km。1984—1998年在香港的统计表明,秋季种群数量的摆幅不大,而春季有较大的变化(Carey et al,2001)。说明这种鸟的春秋两季的迁徙路线不完全一致,至少在局部地区会有一些变化。相当数量的迁徙种群出现在内陆或大洋上。 |
分布信息 | 迁徙季节见于北京(西郊)、天津(大港、塘沽、静海)、河北(唐山、北戴河、昌黎、新安)、山西(太原)、内蒙古、辽宁(丹东、大连、营口、大洼)、吉林、黑龙江(兴凯湖)、上海(崇明、杨浦江湾、九段沙)、长江流域、江苏(盐城、射阳、大丰、南京、浦口)、浙江(杭州、余杭、湖州、嘉兴、安吉、定海、宁波、镇海、宁海、象山、温州、丽水)、安徽(升金湖)、福建(宁德、福州、闽侯、福清、惠安、厦门、龙海)、江西(鄱阳湖)、山东(垦利、黄河口三角洲、微山湖、青岛)、渤海海峡、河南、湖北、湖南(洞庭湖)、广东(潮安、揭阳、陆丰、海丰、惠东、鼎湖山、番禺、珠江口、深圳)、广西(北海、合浦)、海南(琼山、陵水、文昌、乐东、琼海、万宁、临高)、东沙群岛(东沙岛)、西沙群岛(石岛、珊瑚岛)、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19—23日)、四川(南充、西昌、理塘)、贵州(威宁、罗甸、遵义)、云南(昆明、永善、耿马、腾冲、蒙自、西双版纳)、西藏(普兰、墨脱、八宿、江孜、拉萨、工布江达、朗县)、陕西(周至、宁陕)、甘肃(天水、武山、兰州、黑河流域)、青海(西宁、青海湖、海晏、刚察、玛多、玉树)、新疆(喀什、和田河、克里雅河、塔里木河、艾比湖、额尔齐斯河)、台湾及澎湖列岛、香港、澳门等地。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香港等地有越冬种群。;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苔原地区,美国的阿拉斯加西部及白令海诸岛屿等地(繁殖鸟);韩国,日本,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旅鸟);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等地(冬候鸟)。;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本种因缺后趾,而被建议归入鸻属(Charadrius);或者单立为一个属。因为有无后趾与羽色相比,具有更大的遗传保守性(见寿振黄,1936;《海南岛的鸟兽》,1983)。 另据郑作新(1976,1987)、Prater et al.(1977)和Johnsgard(1981)报道,亚洲(包括中国)的金斑鸻一直是美洲金斑鸻(Pluvialis dominica)的一个亚种,分类地位一直含糊不清。二者不仅在羽色上有一些差别,个体大小也不一样。二者的繁殖地虽然有重叠,但并不杂交(Connors,1983)。而且,二者的越冬地是明显分开的。因而,多被提升为各自独立的种(Hayman et al.,1998;Howard & Moore,1991;赵正阶,1995;del Hoyo et al.,1996;Inskipp et al. ,1996)。故该种无亚种分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西沿海和香港曾经有过美洲金斑鸻的观察纪录(周放等,2002;OBC Bull.,1996;马敬能等,2000),而欧亚金斑鸻(P.apricaria)也有可能分布至中国的西部。Peters(1934)和Flint等(1984)认为欧亚金斑鸻向东至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越冬至印度。Baker(1929)甚至认为欧亚金斑鸻分布至贝加尔湖地区,与 fulva 的分布区有重叠。欧亚金斑鸻腋羽为白色,体型较大,亦称大金鸻(Greater Golden Plover)。在野外特别要注意中间类型的出现。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