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Pluvialis squatarol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灰斑鸻 |
引证 | Tringa Squatarola (sic!) Linnaeus, 1758; Charadrius hypomelus Pallas,1776,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s,3:699(East Siberia).; Squatarola squatarola hypomelana Shaw,1936,362—363.; Squatarola squatarola Baker,1929,6:156;Peters,1934,243—244;Dementiev et al.,1951,3:34—39. ; |
俗名 | Black-bellied Plover; Grey Plover; Silver Plover; 斑鸻; 黑肚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嘴形直而端部呈矛状膨大。繁殖羽下体包括眼先、颊、颏、喉至腹部浓黑色。从额和眼上方一直沿颈侧至胸侧有一条白带。上体黑褐色而杂以灰白色斑。腋羽黑色;尾羽白色具淡黑褐色横斑。非繁殖期两颊、颈侧和胸具浅黑褐色纵纹,下体余部白色。具后趾但弱小。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非繁殖羽):额白色或灰白色;头顶淡黑褐至黑褐色,羽端浅白;后颈灰褐;背、腰浅黑褐至黑褐色,羽端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尾上覆羽横斑较疏,尾羽横斑较密;两翅黑色;部分标本内侧数枚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缘和外翈;两翅覆羽黑褐色具暗色纤细的羽干纹,端部白色至灰白色;眉纹灰白色;颏、喉白色,下喉、胸部密布浅褐色斑点和纵纹;下胸、腹、两肋和尾下覆羽纯白。腋羽黑色。 成鸟(繁殖羽):雄鸟繁殖期两颊、颏、喉及整个下体变为黑色,雌鸟亦然。 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暗灰色。后趾极其弱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复旦大学和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4) 233 305 30 198 80 46 (209—260) (290—320) (27—33) (190—208) (75—85) (41—49) ♀♀(12) 233 295 29 198 79 45 (198—274) (255—315) (26—31) (190—207) (74—82) (42—47) |
生物学描述 | 迁徙季节栖息于海岸潮间带、河口、水田、沼泽、河漫滩、湖岸、草地等,偶然出现于内陆和干旱地区的草原和湿地。经常与其他斑鸻混群迁徙,飞行速度较快,飞行时脚不伸出尾外。春季亚成鸟则在各地游荡和滞留,并不一定北迁。食昆虫、小鱼、虾、蟹、牡蛎及其他软体动物。觅食时重复“快跑-停顿-搜索-吞食”的模式,在食物丰富的情况下,每次移动2—3步,停顿2—4秒,如果遇到大的猎物可能会大步追赶并延长停顿的时间(Turpie and Hockey,1997)。 5—8月为繁殖期,营巢地在苔原与森林的北限的低洼潮湿地区,有时也会在较干燥的地方筑巢。双亲共同孵化和育雏。在我国为旅鸟或冬候鸟。据 Barter(2002)统计,春季大量出现在山东黄河口(14 899只)、鸭绿江口(7 232只)、天津沿海(6 493只)、盐城滩涂(5 295只)、双台子河口(4 248只)、凌河口(2 739只)、河北石臼坨(1 500只)。秋季的数量比较少,原因是飞行路径不同,迁飞的方式也不同(直接飞往越冬地?)。据刘运珍等(2000),1990年代初在鄱阳湖曾经有大批个体出现(45 000只)。由于斑鸻大量捕食钉螺,在当地对血吸虫病的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天津(塘沽、汉沽)、河北(滦南、昌黎、北戴河、唐山、石臼坨)、山西(太原汾河)、内蒙古(达里诺尔、呼伦贝尔、乌梁素海、巴彦淖尔)、辽宁(旅顺、大连、盘锦、双台子河口、凌河口、鸭绿江口)、吉林(鸭绿江)、黑龙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哈尔滨)、上海(南汇、崇明、长江口)、江苏(南京、浦口、大丰、射阳、盐城)、安徽(合肥)、山东(垦利、东营、黄河口、威海、城阳、青岛、渤海海峡)、河南、湖北(江汉湖群、龙感湖)、重庆、四川(西昌、南充)、陕西(汉中龙江)、甘肃(兰州)、新疆(莎车、叶城、喀什、阿克陶)(旅鸟);浙江(宁波、象山、温州、瓯海、平阳)、福建(霞浦、宁德、福州、闽侯、福清、惠安、泉州、晋江、厦门、龙海)、江西(鄱阳湖)、湖南(长沙、岳阳、洞庭湖)、广东(海丰、揭阳、澄海、鼎湖、番禺、珠海、深圳)、广西(梧州、合浦、北海)、海南(陵水、清澜港、文昌、万宁、临高、琼山)、西沙群岛(珊瑚岛、金银岛)、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19日)、云南(永善、石屏)、台湾及澎湖列岛、香港(旅鸟,冬候鸟)。; 全球广泛分布,国外见于俄罗斯和北美洲(环北极苔原地区)(繁殖鸟);欧洲西南部,亚洲南部,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旅鸟或冬候鸟)。邻区见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柬埔寨(湄公河),韩国和日本等。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有时被另立为独立的属 Squatarola,继而被划分成2个亚种(Baker,1929)。但并没有被广泛采纳(郑作新,1976,1987)。然而,Engelmoer 和Roselaar(1998)提出3个亚种的观点,可能有2个亚种与中国有关,即指名亚种 P.s.squatarola 和远东亚种 P.s.tomkovichi(Carey,et al.,2001;Dickinson,2003)。 亚种分化 因缺乏标本和文献资料,依然沿用郑作新(1987)的分类原则,即该种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