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Vanellus duvaucelii (Lesson, 1826) |
中文名 | 距翅麦鸡 |
引证 | Vanellus spinosus duvaucelii Ali & Ripley,1969,2:216—218;Johnsgard,1981,111;Meyer de Schauensee,1984,213. ; Charadrius Duvaucelii (sic!) Lesson, 1826; Hoplopterus ventralis Baker.1929.6:184—186;Gee et al.,1948,71;Rothschild,1926,220.; Charadrius ventralis Wagler,1827,Syst.Av.,no.2(Calcutta,India).; Hoplopterus duvaucelii La Touche,1931—1934,2:355;Peters,1934,241.; |
俗名 | Asian Spur-winged Lapwin; River Lapwing;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翼角具黑色的距。头顶和枕冠黑色;背沙褐色;飞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尾端黑色。颏、喉黑色;颊灰白色,胸灰褐色;下腹部中央具一黑色块斑,余部纯白。无后趾。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额、头顶和枕部羽冠黑色,后颈灰褐色;翼角处有锐利而弯曲的黑色距;肩、背和翅上覆羽砂褐色;小覆羽黑色,形成翼角黑斑;中覆羽及部分大覆羽白色;初级飞羽黑;内侧次级飞羽基部白,端部黑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而具宽阔的黑色端斑;眼后纹白色;颊部及耳羽灰白色;眼先、颏、喉黑色,上胸及喉侧白色,胸部具一浅灰褐色环带;翅下覆羽及腋羽白色;腹部中央具一不规则的黑色块斑,余部均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惟翼角处的距较短(雌鸟距长通常为7.5 mm,雄鸟可达11.5 mm或更长)。 亚成鸟:较成体多淡黑褐色,两翅内侧覆羽具浓著的皮黄色外缘,直至第2年春天方脱换为沙褐色。 虹膜洋红色。嘴黑色。跗蹠及趾黑色,爪黑色。后趾缺。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17) 195 297 30.5 200 95 67 (164—230) (270—315) (28—33) (190—210) (90—106) (60—73) ♀♀(18) 184 296 30 200 95 66 (156—220) (265—322) (27—32) (193—206) (89—100) (62—71)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地海拔260—1 200 m。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亦见结小群,主要活动于河漫滩及靠近河边的稻田。受惊吓时也能游泳或潜水。以水生昆虫、蝗虫、蚱蜢、螺蛳、虾为食。据杨岚等(1996),解剖6个鸟胃,见有小型甲壳类、鞘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等。1962年4月22日采自遮放的雌性标本卵巢已经膨大,最大卵径达7 mm,断定4月进入繁殖期。在云南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为东洋种。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伊朗,阿拉伯半岛,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北部湾)等。; 国内分布于广西(北海,北部湾北部,沿海红树林地区,见周放等,1994,2002)、海南(白沙、海口)、西沙群岛、云南(景东、耿马、永德、景洪、勐腊、潞西、盈江、瑞丽、怒江河谷、金平、河口)(留鸟);在福建的福州有繁殖记录(汤独新[Tang D-S],1935)。可能在贵州、广东等也有分布(Meyer de Schauensee,1984)。;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据 Johnsgard(1981)和 Meyer de Schauensee (1984)倾向于将距翅麦鸡归入黑胸距翅麦鸡 Vanellus spinosus;继而被划分成2亚种,即指名亚种 V.s.spinosus,分布于非洲,而V.s.duvaucelii 亚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其区别在于:前者的胸和上腹部黑色,颈侧白色;后者的胸和腹部缺少黑色,仅腹部中央有一小黑斑,颈侧的白色沾灰色。但多数学者(包括郑作新,1976)认为,二者应各为独立的种,故无亚种分化。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