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Vanellus indicus (Boddaert, 1783) |
中文名 | 肉垂麦鸡 |
引证 | Tringa Indica (sic!) Boddaert,1783,Tab.Pl.enlum.Hist.Nat.,50(Goa,India).; |
俗名 | Red-wattled Lapwing;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整个头部、后颈、两颊、颏、喉和胸黑色;后颈下缘具白色领环;眼先具鲜艳的红色肉垂,眼后纹白色。上体紫铜褐,闪绿色金属光泽;尾上覆羽白;尾羽白而具黑色次端斑。下体余部纯白色。翅角有不明显的突起(类似于角质距)。具较弱的后趾。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前额至后颈黑色,后颈的黑色部分形成半圆形,其后有一白色领环,并下延至胸侧;肩、背、翼覆羽铜褐色,闪淡铜绿色带紫红色的金属光泽;外侧翼上覆羽端部白色,形成明显的翼斑;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纯黑色,次级飞羽基部白色;眼后及耳羽白色形成极明显的白斑;尾羽白而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中央尾羽具褐色端斑,其余尾羽端缘白色;尾上覆羽白色;颏、喉、胸黑色;腋羽白色;翼下覆羽及下体余部均白色。 亚成鸟:与成鸟相似,但头、胸部多呈褐色;颏白;翼覆羽具皮黄色羽缘。 虹膜红褐色;眼周及眼先肉垂亮红色(肉垂长度达10—16 mm)。嘴红色具黑端。胫、跗蹠和趾鲜黄色,爪黑色。具弱小后趾。 量衡度(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2) 190 323 33 217 114 81 (156—226) (290—345) (30—37) (202—229) (105—123) (73—89) ♀♀(22) 177 318 32 211 110 77 (159—220) (290—342) (27—36) (197—228) (100—117) (69—87)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河漫滩、耕地、草地。据杨岚等(1996),肉垂麦鸡常单个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见人接近即展翅飞离至更远处。剖检7个鸟胃,计有鞘翅目昆虫、水生蠕虫、昆虫幼虫、草叶、螃蟹、小鱼等。其中采自耿马的一只鸟胃内有蚂蝗。 |
分布信息 | 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留鸟)。据杨岚等(1995),分布地点包括思茅(1956年12月27日;1957年5月1日)、永德(勐底,1964年8月10日;大雪山,1964年4月17日)、双江(城郊,1960年3月26日;勐库,1960年4月1日)、耿马(城郊,1960年2月29日;1964年5月6日;勐定四方井,1960年4月10—24日)、龙陵、腾冲、丽江、大理、景洪(橄榄坝,1957年3月18日;小勐养,1960年2月12日;勐龙,1962年2月24目)、勐腊(小勐仑、勐醒)、勐海(城郊,1960年3月1日;勐阿,1960年3月10日)、潞西、陇川(户撒,1966年3月31日)、盈江(1960年5月21)、通海等。据 La Touche(1931—1934)和 Meyer de Schauensee(1984)报道,可能在广东南部、广西、海南、贵州等地也有分布。 ; 国外分布: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苏门答腊,新加坡,斯里兰卡,土库曼斯坦,阿富汗,伊朗(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有3—4个亚种,Prater et al.(1977)认为由西向东,翅长有逐渐缩短的趋势。中国仅有1亚种,即云南亚种 V.i.atronuchalis。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