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Charadriidae |
科中文名 | 鸻科 |
学名 | Vanellus vanellu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凤头麦鸡 |
引证 | Tringa Vanellus (sic!) Linnaeus, 1758; |
俗名 | Lapwing; Northern Lapwing; 癞鸡毛子(东北); 田凫; 田鸡(苏北); 小辫鸻(台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嘴短而尖;具长而翘曲的黑色羽冠(最长达97 mm)。上体(包括翼面)黑色泛绿光。飞羽黑色;尾羽基部有宽大白斑和黑色次端斑。喉至胸部黑色,腹部白色;尾下红棕色。有后趾。 |
形态描述 | 形态 雄性成鸟:头顶具黑色长形羽冠;前额至头顶蓝黑色;眼先、眉纹和眼圈淡棕白色,颊部染黑;后颈灰棕至上背逐渐变为灰褐色;背、肩和内侧飞羽表面金翠绿色,肩渲染紫红色;翅上小覆羽黑蓝绿色,闪耀绿辉;飞羽黑色,第1—3枚羽端白而缘以灰褐色;尾上覆羽棕栗色;尾羽基部白色,次端斑黑色,先端灰白色;颏、喉白色;上胸具金属闪光的黑色带斑;下体余部白色;腋羽及翅下覆羽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红色。繁殖羽与非繁殖羽相似,惟颊部、颏、喉部为黑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惟羽冠稍短,体羽较雄鸟少蓝紫色。 幼体、亚成体与成体羽色有一定差异。亚成体翼覆羽羽端具皮黄色狭缘,胸部的黑斑渲染更多淡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及趾橙栗褐色或暗红色。后趾弱小。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195 311 25 225 106 46 (180—210) (295—345) (23—27) (216—232) (93—124) (41—49) ♀♀(10) 208 304 25.6 218 102 46 (178—230) (275—330) (23—28) (206—225) (90—114) (42—50)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水域附近的沼泽、草地、水田、旱田、河滩和盐碱地等。据庞秉璋(1984)和李桂垣(1985)分别剖检16和4个鸟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蚯蚓、蜗牛、小螺、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小鱼等,偶食小麦、草茎、草籽等植物性食物。据晏安厚(1983),每年10月中下旬来苏北越冬,翌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纷纷迁离。凤头麦鸡迁飞时常结成大群,可达数百只。飞行姿势似蝶状,振翅比较缓慢。冬季喜欢在麦地、菜地、豆地和绿肥田中觅食。食物以昆虫、软体动物、杂草种子和叶片等为主。据马鸣等(1993)报道,凤头麦鸡在新疆天山为常见的繁殖鸟。每年4月中旬迁来,占区性极强,很好斗,对于进入巢区的人和其他动物决不停止攻击和鸣叫,上下翻飞恫吓入侵者。营巢于沼泽矮草丛中,平铺于地面,呈浅盘状。巢外径20—26 cm,内径14—15 cm,深5—7 cm,高于地面1—2 cm。5月初产卵,窝卵数4枚,很少多于或少于这个数字。卵为短梨形或圆锥形,灰绿色或灰褐色,密布褐斑。卵重约24 g,外径(44.3—45.8)mm×(33.3—34.2)mm。据李蘅等(1993)报道,凤头麦鸡每年3月末以小群迁至黑龙江,4月中旬开始配对、筑巢、产卵。经统计巢密度为17—20个巢/公顷。孵化期约25天。幼鸟为早成鸟。其主要天敌是雀鹰(Accipiter nisus)。另外,可能还有小嘴乌鸦、红隼、猎隼、普通鵟、白鼬、家狗和猫等(Galbraith,1989)。 凤头麦鸡是实行“一雌一雄制”的,但偶然也有“一雄二雌”现象发生(Liker and Szekely,1999)。这时,双亲的行为(分工:孵化、照料幼雏、防卫等)发生了变化。显然,对于凤头麦鸡,性选择的结果是“单配”更有利于后代成长。在河北的石臼坨秋季种群数量达到4 035只,天津附近至少也有2 000只(Barter,2002)。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邻区分布于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乌苏里江),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泰国等国。偶然至新加坡。; 国内分布于北京(海淀、密云、延庆、顺义)、天津(北大港、宁河、团泊洼)、河北(北戴河、石臼坨)、山西(太原、芦芽山、繁峙、宁武、滹沱河)、内蒙古(赤峰、乌梁素海、东胜、伊克昭盟)、辽宁(东港、大连、本溪、朝阳、盘锦)、吉林(图门江、向海)、黑龙江(大兴安岭、扎龙、三江平原、宝清、饶河、乌苏里江、兴凯湖)、山东(莱州)、河南(孟津、三门峡)、陕西(榆林、神木、周至、洛河、韩城)、甘肃(西北部弱水、兰州)、青海(西宁、青海湖、共和)、宁夏(银川平原各县)、新疆(塔里木河、天山、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繁殖鸟,旅鸟);自江苏(六合、太湖、东台、盐都、兴化、常熟、连云港)、安徽(合肥、石臼湖、巢湖)、陕西南部、湖北(武汉沉湖、宜城、江汉湖群、龙感湖、洪湖)、上海(奉贤)及长江以南,湖南(长沙湘江、岳阳、洞庭湖)、江西(抚州、南昌、新建、永修、鄱阳湖)、贵州(贵阳、威宁草海)、广西(梧州、桂林、南宁、北海、北部湾)、广东(广州、番禺)、香港(新界以北、米埔)、海南、西沙群岛(东岛),西至四川(成都、南充、南部、乐山、峨眉、雅安、名山、西昌、宝兴、巴塘)、西藏(江孜、拉萨)、云南(滇池、洱海、丽江、昭通巧家、永善、旬甸、新平),东至浙江(杭州、余杭、临安、富阳、嘉兴、宁波、温州、泰顺、永康)、福建(福州)、台湾(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