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Glareolidae |
科中文名 | 燕鸻科 |
学名 | Glareola lactea Temminck, 1820 |
中文名 | 灰燕鸻 |
俗名 | Small Pratincole;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较小。上体为砂褐色或石板灰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翅形尖长,折叠时超出尾端甚多。尾不分叉,几呈平尾状。胸部淡灰,下体余部白色。嘴形短阔。飞行姿势与燕类相似。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 雌雄相似。眼先黑色,两颊淡棕白;额和头顶灰褐色,至后颈变成灰褐色;上体余部包括翼上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内侧的1—2枚初级飞羽白色,其他的内翈基部或有白色。次级飞羽白色,具宽阔黑色端斑,并有细的白缘。下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尾羽具黑色次端斑,黑斑宽度向外逐渐变小,最外侧的黑色很少或者消失。颏、喉乳黄色,喉渲染浅棕色;胸烟灰褐渲染淡皮黄色;由胸至腹渐变为淡棕白至白色,两胁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黑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基部红色,嘴角沾黄。跗蹠和趾铅灰、暗褐以至黑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广东省濒危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37.4 175 9.8 147.9 55 20.5 (31—43) (163—200) (9—11) (144—153) (50—63) (19—22) ♀♀(13) 36.7 162 10.0 144.8 52 20.5 (21—42) (160—176) (9—11) (138—152) (45—56) (19—22)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河岸沙滩、沼泽、内陆湖泊、农田、海滨和港湾等地;也能到达海拔1800m的山区,接近喜马拉雅山南麓。据彭燕章等(1987),多见于红河及澜沧江水系的沙滩上,常掠过水面或飞在空中捕食昆虫。食物主要以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及半翅目昆虫为主。据 Ali & Ripley(1969),此鸟在印度从2—4月开始繁殖,结群营巢于河岸沙堤的地面浅凹处,窝卵数常为2枚,偶有3或4枚。灰燕鸻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狭窄,其数量十分有限。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分布信息 | 属于典型的东洋种。国外分布: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国(留鸟)。; 国内分布于云南(红河、金平、河口、澜沧江流域、勐腊、景洪[西双版纳、安麻山、橄榄坝]、潞西)(繁殖鸟)。在西藏东南部迪邦河谷(海拔750 m?)可能有分布(马敬能等,2000)。;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