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Glareolidae |
科中文名 | 燕鸻科 |
学名 | Glareola maldivarum Forster, 1795 |
中文名 | 普通燕鸻 |
引证 | Glareola maldivarus Howard & Moore,1984,123;1991,69.; Glareola pratincola maldivarum Ali & Ripley,1969,3:14—15.; Glareola maldivarum maldivarum Baker,1929,6:90—91;La Touche,1931—1934,2:306—307. ; Glareola(Pratincola) Maldivarum (sic!) J.R.Forster, 1795; |
俗名 | Eastern Collared Pratincole; Oriental Pratincole; Swallow-plover; 东方燕鸻; 土燕子; 燕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上体棕灰褐色;尾上覆羽的白色十分明显。下体前部棕褐,向后渐变为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栗红色。翅尖长如燕,叠合时翼显著比尾尖长出许多。尾呈叉状。 |
形态描述 | 形态 两性相似。 成鸟(夏羽):整个上体除尾上覆羽白色外,概呈橄榄褐色或灰褐色,略闪铜绿色光辉。初级飞羽黑色,第1枚初级飞羽的羽干稍白;三极飞羽与背同色。尾羽端部黑,基部白色,外侧尾羽基部的白色逐渐扩大。最外侧尾羽最长,形成叉尾状。眼先黑色,向下至喉部形成一黑环,其内缘沾白色。颏、喉污白沾淡赭色,上胸和两胁多灰褐色,下胸渲染棕色,向后逐渐变淡。腹部、肛周及尾下覆羽纯白。腋羽和翼下覆羽栗棕色。冬羽较夏羽稍淡,颈前的黑环不明显。 亚成鸟(9月间):头顶黑褐色,各羽先端缀以棕色;后颈处淡棕缀黑。背部呈橄榄灰褐色,与成鸟同,但各羽均具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羽端。尾上覆羽白色,羽端亦沾棕色。翅上的外侧覆羽和飞羽亦似成鸟,但先端均狭缘以棕黄色。尾与成鸟相同。喉无黑圈,颏与喉淡棕色或污白色。胸部染暗褐色和褐色,腹部白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角呈红色。腿黑灰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83.5 229 14.6 188 80 33.7 (66—100) (216—240) (13—18) (178—196) (70—86) (31—36) ♀♀(10) 81.4 221 14.3 184.4 78.7 32.6 (61—93) (215—232) (13—15) (178—195) (69—82) (31—34)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河床、耕地、沼泽、河口、稻田和草地等。喜欢集群,常发出短促的“嘀里一嘀里”叫声。据《黑龙江省鸟类志》(1992),5月中旬迁来黑龙江,5月末营巢于薹草草甸。10个巢的平均量度为:外径13(9—20)cm,内径7(5—9)cm,巢深2.3(0.8—4.5)cm。亲鸟在白天阳光照射下不在巢中孵卵,只在晚间和阴雨天坐孵。孵化期12—15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2日龄即可离巢。据郑作新(1955)等,普通燕鸻在山东微山湖结群繁殖,4月底至7月中旬为繁殖季节,在草地中营巢产卵。窝卵数2—5枚,通常为3枚。卵为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3.6(22.3—24.0)mm×30.8(29.0—33.0)mm,重量9(8—10)g。4—10月间剖检47个鸟胃,除2只外,其余均吃昆虫,尤其嗜食蝗虫,对农、牧业十分有利。在5个胃中还检出植物性成份,如杂草籽、麦粒、谷子(后二者各取食1次);并在另一饱食昆虫的胃中,检有1个蛤蜊。据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6个鸟胃,含有绿金龟甲、小绿金龟甲、尖头蚱蜢、水螳螂等。在海南和西沙群岛一般结群活动,曾见10多只一群活动于海滨附近的稻田中,能从飞行中捕食飞虫,落地后如同鸻类一样疾走觅食。11月剖检过5个胃,内含物多为蟹类,亦有昆虫和少许植物质(《海南岛的鸟兽》1983)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日本,韩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南边与贝加尔湖以东),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湄公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偶然至新西兰。; 国内分布于北京(三海子、延庆、顺义、大兴)、天津(大港)、河北(唐山、北戴河、新安、白洋淀)、山西(芦芽山、繁峙、宁武、夏县)、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达里诺尔、兴安盟、查干诺尔、赤峰、呼和浩特、伊克昭盟、乌梁素海)、辽宁(大连、大洼、双台子河口、盘锦、朝阳)、吉林(安图、敦化、珲春、向海)、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林甸、泰康、哈尔滨、肇东)、上海(崇明、江湾)、江苏(盐城)、浙江(宁波、温州、丽水)、安徽(石臼湖)、福建(龙田、平潭、厦门、长乐、闽侯、福州)、江西(鄱阳湖)、山东(垦利、黄河口、威海、微山湖、泰山、青岛)、河南、湖北、广东(湛江、中山、珠海、鼎湖、南澳)、广西(桂林、南宁、梧州、灵山、合浦、北海、北部湾)、海南(万宁、屯昌、海口)、西沙群岛(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四川(嘉陵江、南充、洪雅、华蓥、汶川、巴塘)、云南(蒙自、昆明)、西藏(祁天锡等,1948)、陕西(周至)、甘肃(兰州、张掖、玉门、金塔)、青海(青海湖、共和、玉树、治多、格尔木)、宁夏(中卫、吴忠、永宁、银川)、台湾(台北、台南、屏东、台东、台中、南投、高雄、兰屿、澎湖)、香港、澳门(繁殖鸟,旅鸟)。;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该种过去曾作为领燕鸻的一个亚种,即 Glareola pratincola maldivarum。但根据其形态和鸣声的差异,及在巴基斯坦有同域繁殖的现象,而独立为种。故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