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Glareolidae |
科中文名 | 燕鸻科 |
学名 | Glareola pratincola (Linnaeus, 1766) |
中文名 | 领燕鸻 |
引证 | Hirundo Pratincola (sic!)Linnaeus,1766,Syst.Nat.,ed.12,1:345.(Austria).; |
俗名 | Common Pratincole; Red-winged/Collared Pratincole; Swallow-plover; 燕鸻;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上体灰褐色;自眼圈向下环绕喉部和前颈有一条黑色环带。胸部淡褐色,腹部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栗红色,次级飞羽的羽端缘白色。伫立时,翼尖与尾端平齐。尾呈燕尾状,深度分叉。飞行姿势与燕鸥极似。 |
形态描述 | 形态 两性相似。雄性成鸟:眼先黑褐色;自眼圈下缘向下环绕喉部和前颈有一条黑色环带。整个上体包括头顶、后颈、肩、背、上腰、翼上覆羽灰褐色;下腰至尾上覆羽白色。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内翈稍淡,第1枚的羽干污白色;次级飞羽具有污白色端斑。三级飞羽褐色。尾羽端部黑褐色,基部白色,外侧尾羽基部的白色逐渐扩大;最外侧尾羽最长,形成深度叉尾状。颏、喉污白沾淡赭色,胸部多淡灰褐色,向后逐渐变淡,腹、肛周及尾下覆羽纯白。腋羽和翼下覆羽栗红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角橘红色。腿和脚黑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74 265 13 190 110 30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于内陆水库附近、田野、河道、沼泽、荒漠草原和绿洲。迁徙至印度或非洲越冬时也出现于海边。喜欢集群活动,飞行姿态如同燕鸥(Sterna sp.)。具有空中捕食的能力,食物主要是昆虫。据 Grimmett and Taylor(1992),1988年6月21日在新疆喀什西南约30km处一稻田中遇见2只成鸟,具有繁殖羽。2000年7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一考察小组在新疆塔城和裕民县之间遇见一群约14只领燕鸻在荒野上空飞行,鸣声嘈杂刺耳似燕鸥(Sterna hirundo)。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青海(格尔木,1992年月25日;见Hornskov,1998)、新疆西部的塔城地区、乌苏、精河(艾比湖)、伊犁、天山、喀什(Grimmett et al.,1992)、(繁殖鸟,旅鸟)。偶然记录于香港(? 迷鸟,见马敬能等,2000;Hopkin,1989)(如图)。; 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西部(抵中亚)和非洲。邻区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据且Дементъев (1951)记载,领燕鸻与黑翅燕鸻 Glareola nordmanni 的繁殖分布区在中亚有重叠,二者极为相似(有杂交记录)。故许多学者将此二种归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Baker,1929;Ali and Ripley,1969)。而Peters(1934),Vaurie(1965),Voous(1973)和Cramp et al.(1983)等则倾向于各自为独立的种。高行宜等(1992)认为,分布于新疆标本的羽色和外形大小更接近于 Glareola pratincola。Peters(1934),且Дементъев(1951),Howard and Moore(1991)等,将领燕鸻分为5个亚种;而 Hayman et al.(1986)和del Hoyo et al.(1996)等则只承认3个亚种,即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指名亚种 G.p.pratincola,与分布于非洲的G.p.erlangeri Neumann,1920和 G.p.fuelleborni Neumann,1910。 亚种分化 该种共有3个亚种,中国仅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G.p. pratincola。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