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Arenaria interpre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翻石鹬 |
引证 | Tringa Interpres(sic!)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48(Gotland Is.,Sweden).; |
俗名 | Ruddy Turnstone; Turnstone; 鸫鸻(台湾); 翻石; 猿滨鹬;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面部和前胸具黑白相间的花斑(脸谱)。繁殖期上背、肩、翼上覆羽赤褐色,具黑色带斑。腹部、胁部及尾下白色。初级飞羽和中央尾羽黑色。嘴短小尖锐,黑色。腿较短,为橘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夏羽):头顶、枕部白色,有暗色纵纹。头部和颈部有黑带与白色块斑相间的图案(脸谱),前头的黑带穿过眼部至颈部与黑色的胸斑相连。上背、肩棕栗色,具黑、白色斑。初级飞羽黑色,羽干白色。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基部白色,与内侧初级覆羽的白端共同形成大的白色翼斑。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羽黑色,外侧5枚尾羽的先端白色。喉白色。下体从胸部以下包括两胁、腋下、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概白色。雌鸟似雄鸟,但雌鸟的头顶白色部分多沾染棕色,暗色纵纹较密,看上去头顶较暗;上体的栗红色也不如雄鸟浓著。 成鸟(冬羽):上体缺少棕栗色,头部灰褐色。喉部淡黄色。 亚成鸟:胸带黑褐色,杂以白斑。整个上体灰褐色,各羽缘缀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腿橙红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0) 103 224 20.7 151 61 23.9 (88—133) (197—239) (19—22) (138—160) (58—63) (22—25) ♀♀(5) 123 231 20.6 157 63 23 (97—159) (222—240) (20—21) (154—158) (58—67) (22—24) ♀♀(6冬) 91 215 21.7 148 58 22.8 (89—111) (199—230) (20—23) (146—152) (54—62) (21—24)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翻石鹬只在北极地区繁殖,但其他季节几乎遍及全球各地的海岸线。在中国,迁徙季节见于海滨砾石滩、沙地、河口泥地、内陆湖岸和高山沼泽草地。喜单独或集小群活动。正如其名称所指,它们喜用灵巧的嘴翻转石块,以寻找它们所需的食物。食物如小虾、昆虫、蜘蛛、甲壳类等,甚至有杂草种子、小鱼和软体动物等(寿振黄1936)。在海南,常与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等鸻鹬类混在一起觅食,涨潮时停栖于水中石头上,多至20—30只一群,退潮后便分散活动。4月剖检1胃,内含物为小虾、其他甲壳类动物及少量鞘翅目昆虫。11一12月剖检7胃,内含小虾60%,贝壳和稻谷各占20%(见《海南岛的鸟兽》1983)。 1990年5月12日在上海奉贤回收到来自澳大利亚的脚环,环志时间是1982年8月22日(张孚允,1997)。寿命至少是8年。而据 Minton(1999,2001)的多年环志报告证实,翻石鹬的寿命可达16年。来自香港的观察是十分有趣的,1958—1998年4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翻石鹬只有在春季比较常见,而在秋季则特别稀少(Carey et al.,2001)。这似乎与繁殖后期的秋季种群数量增加毫无关系。这说明其春秋两季的迁飞路 线和停留策略是不同的(Ma et al.,2002)。 在台湾4月为普遍的过境鸟,在澎湖、金门等地有渡冬的种群。据张万福等(1994)实地考察,1994年4月19—22日在南沙群岛(太平岛)翻石鹬的数量最多,每日遇见数约有50—60只。6月20—23日在东沙群岛(东沙岛)依然有许多滞留渡夏的个体,它们多是亚成鸟,而成鸟除非体能不济无法北上繁殖外,大致不会出现在这种热带海域的孤岛上。 据马鸣等(2000),1999年5月18日首次在内陆干旱地区的新疆记录到6只,地点是和静县天山巴音布鲁克沼泽(海拔:2 400 m);同年8月29日又见1只,地点是塔什库尔干县喀拉库勒湖(海拔:3 800 m);2000年9月14日在喀什地区又有一次单只记录。 翻石鹬的羽色具有很大的变异性。Whitfield(1986)通过试验证实,当改变羽色,就会倍受邻居的攻击(尚玉昌,1998)。显然,这种特定的羽色(脸谱)是个体间相互识别的信号。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美洲(美国、加拿大)、欧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邻区见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韩国,日 本,夏威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 ; 国内分布于北京(3月9日),天津(大沽,5月2—11日)、河北(滦南、北戴河,8—10月)、山西(古交)、内蒙古(东胜、达里诺尔、呼伦贝尔,8月30日)、辽宁(朝阳、双台子河口、大连、金县、盖县、营口、鸭绿江口)、吉林(图们江)、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兴安岭)、西藏(江孜,9月6日)、甘肃(阿克塞)、青海(西宁、共和、刚察、青海湖、哈拉湖、格尔木,5月,7—8月)、新疆(英吉沙[9月14日]、帕米尔高原、喀拉库勒[8月29日]、天山、巴音布鲁克[5月18日]),上海(九段沙、崇明东滩、长江口、奉贤、南汇)、江苏(盐城)、浙江(宁波、嘉兴)、安 徽、福建(福清、闽江口[梅花,9月]、福州、长乐、晋江、厦门、金门)、江西(鄱阳湖)、山东(日照[石臼所,6月6日]、青岛[薛家岛,5月27日]、黄河口)、湖北、湖南、广东(深圳、硇洲岛、雷州)、海南(文昌、清澜港、琼海、临高、陵水、东寨港)、东沙群岛(东沙岛,6月20—23日,见张万福等1994)、西沙群岛(珊瑚岛 [12月]、永兴岛、石岛[3月27日])、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19—23日)、四川(金堂)、台湾(大肚溪口、鹿港、五股、澎湖)、香港(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已知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A.i.interpres 和北美亚种 A.i.morinella。相比较指名亚种的体型略大。中国只分布有指名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