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Calidris canutus (Linnaeus , 1758) |
中文名 | 红腹滨鹬 |
引证 | Tringa Canutus (sic!)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49 (Sweden).; |
俗名 | Knot; Red Knot; 漂鹬; 小姥鹬;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个体较大。繁殖季节自面部、前颈、胸及上腹部为鲜艳的栗红色。而在非繁殖季节栗红色消失,下体基本是白色。上体灰褐色,下腰与尾上覆羽灰白色,密布暗色斑纹。飞羽黑褐色,折合时与尾尖平齐。腿绿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普通亚种 Calidris canutus rogersi) 成鸟(繁殖羽):头顶黑褐色,渲染锈红色。嘴基部周边有狭窄的白色。上体灰褐色,各羽的中央区黑色,边缘土黄色或栗色,缀灰白色羽端。飞羽黑褐色,大覆羽与内侧初级覆羽末梢白色,形成白色翼线。下腰至尾上覆羽灰白色,缀暗色斑纹。尾羽褐灰色。下体自脸部、前颈、胸、上腹概为纯粹的栗红色,下腹和肛区泛白。腋、翼下覆羽灰色或灰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下体鲜艳的栗红色消失,变成白色;前颈、胸、胁部有灰色斑纹。眉纹白色。上体包括头顶、后颈纯灰色,有纤细的黑色羽干纹。 亚成鸟:与成鸟非繁殖期相似。但肩、上背、翼上覆羽染褐色,各羽有较暗的亚缘斑和白色羽缘,如同鳞斑。下体白色,胸部染淡黄色,有细条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微向下弯。腿绿或黄绿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28 239 32 160 62 31 ♀(1) 120 252 34 170 65 30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红腹滨鹬在俄罗斯极北的苔原地区繁殖,6—7月份产卵,窝卵数4枚(Flint et al.,1984;Lindstrom et al.,1999)。在中国多为旅鸟,少量为冬候鸟。春秋两季迁徙时集群栖息于海滨潮间带、盐田、近海泥沼。以贝类、昆虫、植物种子等为食。尚玉昌(1998),在分析和对比红腹滨鹬集群觅食与剑鸻(Charadrius hiaticula)单独觅食的利弊时,认为前者依靠嘴端的触觉搜寻泥泽中的食物,在开阔的地带集群觅食更有利于防范猛禽的攻击;而后者是依靠视觉和快速移动来捕捉食物,彼此分散可以有效地得到食物,而减少相互间对食物(猎物)的干扰。据 Whitfield et al.(1991),雄性红腹滨鹬通常提前到达北方繁殖地,交尾之前具有独特的飞鸣表演(求偶),还伴随啄雌性的背羽、“扒窝”动作和尾羽上翘或呈扇形等。实行单配制,但多由雄鸟照料和教育雏鸟。 据许维枢(1996),在渤海湾的石臼坨(幸福岛)的春季调查,最多统计到7 000只(1993年5月8日)。而据 Barter(2002)报道,春季在天津有1.4万只出现;石臼坨也有5 000只。秋季在江苏盐城(东沙)有8 140只出现;辽宁双台子河口约有4 200只。1983—1993年间在上海、山东寿光和烟台、浙江瑞安分别回收到来自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红腹滨鹬鸟环16枚。而在澳大利亚西北部(Broome),回收到来自北极圈内新西伯利亚岛(75°33′N,143°50′E)的彩色脚环,两地的直线距离约10 406 km(Lindstrom et al.,1999)。环志记录还显示红腹滨鹬的寿命至少是16.5年(Minton,1999,2001)。同大滨鹬一样,有人认为此种鸟的年青个体有能力从中国“直飞”澳大利亚的北部海岸(Barter,1992)。 |
分布信息 | 国外繁殖地分布于北极圈附近,包括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越冬至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邻区分布于俄罗斯(繁殖鸟),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旅鸟);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冬候鸟)等;偶然分布至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新西兰等。 ; 国内分布于天津(塘沽)、河北(北戴河、滦南、石臼坨)、辽宁(双台子河口、盘锦、旅顺)、上海(长江口、崇明、奉贤、张堰、南汇)、江苏(东沙、射阳、大丰、盐城)、浙江(瑞安、台州、宁波、杭州湾)、福建(福州、厦门)、渤海海峡、山东(东营、烟台、寿光、青岛)、广东(番禺、广州湾)、海南、西沙群岛、青海(? 共和、刚察,见李德浩等1989)、台湾、香港(旅鸟,少数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根据不同的记载,已知有3—6个亚种(Peters,1934;赵正阶,1995;del Hoyo et al.,1996;Barter,2002;Dickinson,2003)。据Hayman et al.(1998)划分为4个亚种,即指名亚种C.c.canutus,分布于西伯利亚以西,在非洲越冬;普通亚种C.c.rogersi,分布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海岸地区,途经中国,在澳大利亚越冬;美洲亚种C.c.rufa,活动于北美洲和南美洲之间;格陵兰亚种C.c.islandica,分布于加拿大东北部、格陵兰、西欧等地。据 Vaurie(1965)和 Meyer de Schauensee(1984),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而 Johnsgard (1981)只承认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和美洲亚种,而普通亚种 C.c.rogersi 则被作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根据资料,这里暂定中国有1亚种,即普通亚种 C.c.rogersi。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