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Calidris ferruginea (Pontoppidan, 1763) |
中文名 | 弯嘴滨鹬 |
引证 | Erolia ferruginea La Touche,1931—1934,2:388—389.; Erolia testacea Baker,1929,6:240—241;Peters,1934,2:286;Shaw,1936,432—434.; Calidris testacea Dementiev et al.,1951,3:118—122;Ali & Ripley,1969,2:310—312.; Tringa Ferruginea (sic!) Pontoppidan,1763,Danske Alt.,1:624(Denmark).; Scolopax testacea Pallas,1764,in Vroeg,Cat.Ois.,Adumbr.,p.6 (Netherlands).; |
俗名 | Curlew Sandpiper; Curlew Stint; 浒鹬;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个体较大,繁殖期头、颈、胸及腹部羽毛深棕栗色;在腹和胁有白色横条纹,至尾下转为白色。肩、上背暗褐色,各羽缘具栗红或白色。下腰、尾上覆羽白色,或有少量暗色斑纹。嘴黑色,较长并下曲。 |
形态描述 | 形态 繁殖期头顶黑褐色,有栗色缘。肩、上背暗褐色,羽缘多染栗红色或羽端白色。翼上覆羽灰褐色,羽干纹黑褐色。飞羽黑色;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的羽端白色,形成翼面上白色翼带。背至上腰黑褐色,下腰、尾上覆羽白色,或有少量黑褐色斑纹。尾羽灰褐色,中央较暗。嘴基羽毛或有白色;下体深栗红色,包括头、颈、胸、腹部,在下腹和胁有白色斑纹,至尾下转为白色。腋羽、翼下覆羽白色。非繁殖期眉纹白色, 头至上体为浑然一体的灰色,各羽具狭窄的暗色羽干纹。下体白色,胸侧略沾污。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长而下弯。腿黑色。 量衡度 (mm,g;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4) 64 204 36.1 128 48 28.4 (42—102) (190—221) (34—38) (119—135) (42—55) (26—30) ♀♀(16) 66 209 38.3 129 52 29.3 (44—80) (197—223) (33.5—45) (125—135) (45—56) (27.5—32) |
生物学描述 | 弯嘴滨鹬在中国主要是旅鸟。迁徙时见于海岸线、河口、水田、内陆湖岸、河滩、沼泽等。采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在海南为冬候鸟,见与其他滨鹬(如 C.ruficollis)一起活动。11月剖检2胃,共有9粒完整的小螺(《海南岛的鸟兽》,1983)。寿振黄(1936)曾经解剖15只鸟胃,内容物包括昆虫(1胃次)、多种草籽(10)、水蜗牛Bithynia(5)、小虾和其他小型甲壳类(2)、其他植物组织(3)及细沙粒(6)。 繁殖地区只有俄罗斯北极苔原很狭窄的区域(泰梅尔半岛至科累马河三角洲),但迁徙至各地,包括南非和新西兰等。自1978年以来,曾在台湾大肚溪口和四草、广东春水、上海崇明、福建福州、天津塘沽、山东寿光和即墨、辽宁营口、香港米埔等地回收到40余枚来自澳大利亚的脚环;在上海和天津还回收到7枚来自印度的脚环(张孚允,1987,1997)。观察表明,秋季成年个体较早向南迁徙,幼鸟迟一些。已知弯嘴滨鹬的寿命至少16.5年(Minton,1999,2001)。 据Barter(2002),春季出现在天津的弯嘴滨鹬约有1.2万只(已经大于地区种群的5%)。在河北石臼坨也有2 000只出现,渤海湾可能是一个主要迁徙通道。1990年4月10—14日和1994年4月29日分别有6 000只和5 640只弯嘴滨鹬途经香港,而在秋季却很少有这么大的群体(Carey et al.,2001)。原因可能是春季和秋季的迁飞路线各不相同, 或者迁飞的方式不同(秋季会“直飞”澳大利亚 ? 见Barter et al.,1990)。实际上,秋季我们经常可以在内陆地区遇见较大的迁徙群(Hornskov,1998;马鸣,2001)。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北塘、塘沽)、河北(滦南、石臼坨、北戴河、新安)、山西(太原)、内蒙古(弱水、乌梁素海、东胜、海拉尔)、辽宁(鸭绿江口、旅顺、营口、盘锦、朝阳、绥中)、吉林、黑龙江(大兴安岭、塔哈、泰来、扎龙、哈尔滨)、江苏(盐城)、渤海湾岛屿、山东(黄河口、寿光、即墨、青岛)、甘肃(黑河流域)、青海(格尔木、共和、祁连、刚察)、新疆(帕米尔高原、博斯腾湖、哈密),南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如四川(成都)、湖北、上海(长江口、崇明、南汇)、浙江(杭州、定海、宁波、宁海、台州、乐清、温州、丽水、瓯海)、福建(福州、厦门、龙海)、广东(惠东、中山、深圳)、西藏(羌塘高原、康马)(旅鸟);广东沿海、广西(北部湾)、海南(陵水、琼山、文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太平岛, 4月19—23日,见张万福等1994)、台湾及澎湖列岛、香港(旅鸟,冬候鸟)。 ; 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越冬至非洲、亚洲南部、大洋洲。相邻区域如俄罗斯(叶尼塞河口、泰梅尔半岛、科累马河),迁徙至韩国,日本,哈萨克斯坦(里海),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红河口),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