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Calidris mauri (Cabanis , 1857) |
中文名 | 西方滨鹬 |
引证 | Ereunetes Mauri(sic!)Cabanis,1856(1857),Journ.f.Orn.,4:419(Cuba and South Carolina).; Ereunetes mauri Peters,1934,2:281.; |
俗名 | Western Sandpiper; 姬滨鹬; 西滨鹬; 小滨鹬(台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繁殖期头顶和耳区渲染栗褐色。上体黑褐色,各羽羽缘白色或灰色。肩羽栗红色,在背上连接成V形图案,各羽缘白色并有黑色次端斑。下体白色,颈、胸有暗褐色斑纹。嘴峰2.5—3倍于嘴基至眼圈的距离,略长于其他小型滨鹬。腿黑色,前趾基部微具半蹼。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繁殖羽):头顶羽毛黑褐,边缘栗褐色,或栗色延伸至枕部和耳区。额区和眉纹白色,眼先有暗纹。后颈灰色,密布黑褐色条纹。上背黑色,羽缘灰色或栗色。肩羽深栗红色,各羽缘白色并有黑色次端斑。翼上覆羽、三级飞羽灰褐色,具灰白缘。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多为白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腰的两侧白色,外侧尾羽苍灰色。下体白色,但颈、胸有许多暗褐色条纹。翼下白色。 成鸟(非繁殖羽):上体发灰,头顶有褐纹。肩背部无栗褐色。眉纹白色。下体白色,胸侧有少量灰色斑纹。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端部略微下曲。腿黑色,前趾基部具半蹼。 量衡度 (mm,g;据 Prater et al.,1977;Hayman et al.,1998)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 64—97 140—170 21—30 94—103 38—45 20—25 |
生物学描述 | 西方滨鹬在中国是旅鸟或迷鸟。据王嘉雄等(1991),迁徙时偶然出现在河 口、海滨沙洲、沼泽地带。在台湾做鸟类环志(系放)时曾捕获。最近的一次记录是2000年5月1日有2只出现在台湾的新竹(见:OBC Bull,2000,32:72—73)。喜欢采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等。在北戴河的海滨曾有过1次记录(马敬能等,2000)。据Butler et al.(1997)的研究,顺风对鸻鹬类长距离迁徙是绝对有好处的。春季观察西方滨鹬的北飞,顺风时的体重下降率(<0.4g/day)比无风时(0.4—1.0g/day)的要低,飞行速度也要快些。通常这种小型滨鹬的迁飞速度为每小时38 km,顺风时可达到70—97 km。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罗斯(西伯利亚 东北角楚科奇半岛);越冬至墨西哥湾及中美洲岛屿;偶然分布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 ; 国内偶然分布于河北(北戴河)、台湾(台北关渡、新竹、台中大渡溪口、台南)(图162)。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