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Lymnocryptes minimus (Brunnich , 1764) |
中文名 | 姬鹬 |
引证 | Limnocryptes gallinula Vaughan & Jones,1913,366;Wilder & Hubbard,1938,576.; Limnocryptes minimus Johnsgard, 1981,428—431.; Scolopax minima Brunnich,1764,Orn.Boreal.,49(Christianso Is.,Denmark).; Gallinago minima Ali & Ripley,1969.2:290—292.; Scolopax gallinula Linnaeus,1766,Syst.Nat.,1:245.; Limnocryptes minima La Touche,1931—1934,2:406—407.; Lymnocryptes minima Baker,1929,6:265—267;Peters,1934,279;Ludlow & Kinnear,1934,119;Shaw,1936,418—419;Dementiev et al.,1951,3:352—356;Kozlova,1962,2:207;Howard & Moore,1991,73;Sonobe et al.,1993,150. ; |
俗名 | Jack Snipe; 小沙锥; 小鹬(台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似沙锥(Gallinago sp.),但较小。头顶上黑褐色泛金属光泽,暗色中央无淡色条纹。眉纹淡黄色,贯穿一条孤立的暗色线条。上体有4条宽而长的黄色纵行条纹。尾羽12枚,楔形,纯暗褐色,缺少杂色横斑(不似沙锥)。嘴相对较短(稍长于头的长度)。 |
形态描述 | 形态 头上黑褐色,有光泽。眉纹为宽阔的淡黄色,中间夹一条黑褐色细线。穿眼纹、颊纹暗褐色。颈后杂褐色或灰褐色,肩、上背、腰、尾上黑褐色,泛绿色或紫色光泽。两肩最内侧和外侧肩羽的外翈亮皮黄色,因而形成4条亮而长的纵向条纹。翼上覆羽褐色缀淡黄色或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和内侧的初级飞羽具白端。尾羽纯暗褐色或灰褐色,共有12枚,中央一对较长而尖锐。前颈、胸淡褐色,杂暗色条纹。两胁也有暗斑纹。下体余部白色。腋羽、翼下覆羽灰白色,有褐色条纹。雌雄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的2/3黄褐色,先端黑褐。腿暗黄色、灰绿色或肉褐色。 量衡度 (mm,g;据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3) 一,一 一,175 + 一,42 111,105 55,50 22,23 — — 40 105 42 25 ♀(1) 50 184 40 105 50 22 |
生物学描述 | 不在中国繁殖,仅为旅鸟。迁徙季节出没于沼泽、水田、溪流浅滩和较为 干燥的耕地。性情孤僻,白天极少活动。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为食。通常8—9月换羽,9月中旬出现于南迁的途中。4月中旬回到偏北的繁殖地。也有游荡者,在中国南部和西北部可能有少量的越冬种群(Vaughan & Jones,1913;Ludlow et al.,1934)。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迁徙至非洲北部、欧洲南部和亚洲南部。邻区分布于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泰国,缅甸, 斯里兰卡,印度,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 ; 国内分布于北京(1927年4月22日;颐和园)、天津、河北(北戴河,1915年8月底;1986—1989年9月底和10月)、内蒙古(哈拉哈河)、上海(1926年2月3日;3—4月;崇明岛西)、江苏(镇江)、福建(福州,1896年1月,1900年10月12日和1969年11月11日)、甘肃(河西走廊)、新疆(西部喀什、塔里木盆地及天山)(旅鸟);广东(广州、佛山、江门[11月12日,见:Vaughan & Jones,1913])、广西(沿海红树林地区)、海南、新疆(喀什,1930年1月19日)(冬候鸟,旅鸟);香港(不确切记录?见:Vaughan & Jones,1913;Carey et al.,2001);台湾(迷鸟?Swinhoe 在1865年有1次记录。之后,1965年有1次采集记录;1988和1990年于台中大渡溪口曾发现,见:王嘉雄等1991;澎湖列岛;见:郑谦逊,1997)。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