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Numenius arquat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白腰杓鹬 |
引证 | Scolopax arquat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45 (Sweden).; |
俗名 | Curlew; Eurasian Curlew; Western Curlew; 大杓鹬(台湾); 麻鹬;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头、颈、胸黄褐色,密布黑褐色斑纹。眉纹不显,眼先或有暗色斑。上体灰褐色,多缀黄褐色羽缘。下背和腰白色。颏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多黑褐色条纹。嘴黑褐色,特长,显著下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普通亚种 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 头与颈黑褐色,羽缘污白带灰黄色,因而形成斑驳的条纹。眉纹不显;眼先或有暗斑。背、肩和翅上覆羽黑褐色,具污白带灰黄色的缺刻和阔边。飞羽黑褐色;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的外翈多白色的横斑或缺刻;外侧初级飞羽的羽干白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白色,或有少量灰褐色羽干纹。尾羽亦为白色,有较细的黑褐色横斑。颏与上喉白色,或沾灰黄色。前颈和胸部黄褐色,多暗褐色条纹。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体侧和尾下有黑褐色的暗斑。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雄羽色相似,但雌性体型较大,特别是嘴峰显著长于雄性。 亚成鸟:如同成鸟。但通体更多土黄色;上体羽缘的黄色比较宽阔;胸、胁的斑纹较纤细。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下喙基部粉红色或者黄褐色;嘴型特长且向下弯曲。腿蓝灰色或沾绿色。 量衡度 (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广东昆虫研究所 Numenius arquata orientalis 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723 569 148.5 292 112 80 (590—895) (530—620) (126—186) (285—295) (104—120) (77—83) ♀♀(4) 815,730 540,545 138,134 305,288 125,113 87,77 750,775 545,621 136,166 280,300 115,125 79,83 |
生物学描述 | 生物学 白腰杓鹬常见于海边、河口、内陆沼泽、河岸、盐湖及附近的农田、弃耕地和草原。迁徙季节喜欢集群活动。许多非繁殖鸟全年逗留在越冬地或随处游荡,常被误以为是留鸟。杂食性,包括蠕虫、小蟹、螺、爬行类、小鱼、昆虫(鞘翅目、大蚂蚁)、浆果和杂草籽等。春季白腰杓鹬较早开始北迁。由于气候原因,1992年2月和1994年2月分别有1 030只和1 190只白腰杓鹬滞留香港,成为该地区最高的记录(Carey et al.,2001)。而在河北的石臼坨秋季约有1.5万只出现(Barter,2002)。 据《黑龙江省鸟类志》(1992),5月初迁来黑龙江,营巢于草地上,以禾本科草和苇叶等为巢材。巢外径12 cm×12 cm,内径8 cm×10 cm,巢深3.5 cm。窝卵数4枚,卵壳橄榄绿色,具不规则的褐斑。据逄世良等(1998),在扎龙繁殖季节其种群密度为4.4只/km2(1992)。有占区行为,活动范围直径500 m。5月上旬产卵;雏鸟为早成鸟,出壳12—24小时即可随亲鸟活动。2个月左右会飞。据赵匠(2001),在吉林白城地区,5月开始配对,婚鸣声清脆婉转。通常在上午交配和产卵。卵为梨形,灰橄榄绿色,带褐色斑点。重72—77 g,外径47 mm×60 mm。雌雄共同筑巢和孵卵。孵化期27—30天。雏鸟在巢中停留1天后随亲鸟离巢活动。30—35天后具飞行能力。据Berg(1992)观察,在瑞典中部白腰杓鹬营巢于农田、草地和弃耕地中,幼鸟的成活率只有20%,原因是食肉类动物侵害和畜群践踏。 Ludlow & Kinnear(1934)认为白腰杓鹬可能在新疆天山特克斯河流域繁殖。根据马鸣(2001)的调查,在新疆的天山和阿尔泰地区有较大的夏秋季种群。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越冬地主要在地中海、非洲、亚洲南部(印度西部);向东分布至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韩国,日本;迁徙时见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红河口),菲律宾(吕宋)。向南偶然至澳大利亚,与红腰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的分布有重叠。 ; 国内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博克图]、东胜、伊克昭盟)、辽宁(鸭绿江口、丹东、东港、本溪、盘锦、双台子河口、大洼、营口、大连、朝阳)、吉林(白城、镇赉、向海、四平、延边)、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黑河、伊春、兴凯湖、牡丹江)、甘肃(兰州)、青海(格尔木、共和、刚察、青海湖)、宁夏(永宁、黄河流域)、新疆(喀什、巴楚、博斯腾湖、特克斯河、伊犁河、塔城、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湖、巴里坤)(繁殖鸟,夏候鸟,旅鸟);北京(密云)、天津(塘沽、北塘、大港、宁河)、渤海海峡、河北(新安、北戴河、滦南、石臼坨)、山西、上海(崇明)、江苏(射阳、盐城)、山东(垦利、东营、黄河口、大沽河、庙岛列岛、威海、胶州湾)、河南、湖北、湖南(岳阳、洞庭湖)、四川(红原、金堂)、陕西(旅鸟);华南地区自长江流域至浙江(杭州、舟山、宁波、象山、宁海、三门、乐清湾、玉环、温州湾、海门)、福建(福清、闽江、惠安、晋江、泉州、厦门、漳州)、台湾(台中大肚溪口、台南)、江西(南昌、鄱阳湖)、西藏(普兰、帕莫错)、云南(丽江)、广西(合浦、桂林)、广东(澄海、惠东、珠江口、深圳、台山、番禺)、海南(琼山、东寨港、临高、陵水、文昌、清澜港)、香港、澳门(旅鸟,冬候鸟)。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已知白腰杓鹬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 N.a.arquata 主要分布于欧洲国家;普通亚种 N.a.orientalis 分布于中亚地区、俄罗斯东部和中国。中国有1个亚种,即普通亚种 N.a.orientalis。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