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Numenius minutus Gould, 1841 (1840) |
中文名 | 小杓鹬 |
引证 | Numenius borealis minutus Dementiev et al.,1951,3:316—318;Zheng,1976,198;Cheng,1987,212;Zhu,1990,166—167. ; Numenius borealis Zheng,2002,73;Qian,1995,124—125.; Mesoscolopax minutus La Touche,1931—1934,2:364—365. ; Scolopax borealis Forster,1772,Philos.Trans.,62:411(Hudson Bay,North America).; |
俗名 | Little Curlew; Little Whimbrel; 爱斯基摩杓鹬(原被定为“爱斯基摩杓鹬”或“极北杓鹬”的一 个亚种); 极北杓鹬;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型最小的杓鹬。头顶黑褐色,具较细的中央冠纹。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背、肩羽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前颈、胸皮黄色,具细的黑褐色条纹。腹白色,两胁具黑褐色斑。嘴峰略微向下弯曲,下喙基部肉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前头、头顶和后头黑褐色;眼上粗著的眉纹和中央冠纹淡黄色。头侧和颈黄灰色,散布暗褐色条纹。一条黑纹穿过眼到眼后。上体黑褐色,羽缘有沙黄色缺刻。下背、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有灰白色横斑。飞羽、初级覆羽、小覆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有黑褐色横斑。颏和喉白色或沾土黄色。胸部充满沙黄色,多褐色斑纹;腹部及尾下覆羽奶白色,或略沾黄色;胁具黑褐色横斑。翼下覆羽、腋羽黄色,密布黑褐色细斑 纹。雌雄羽色相同,雌性体型大些。 亚成鸟:通体更多土黄色杂斑;胸前的褐色条纹和胁的暗斑不显著或者消失。 虹膜黑褐色。嘴端黑色,下喙基部肉色。腿黄色或染灰蓝色,跗蹠具盾状鳞。 量衡度(mm,g;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师范大学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164 308 41.9 186 75 48. 8 (145—205) (295—317) (39—47) (184—188) (72—80) (46—51) ♀♀(7) 190 311 45.7 186 72 50. 7 (147—240) (290—325) (42—51) (176—192) (65—76) (49—52) |
生物学描述 | 栖息地在湖边、沼泽、河岸及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冬季出现在沿海地区。食物有昆虫(如大蚂蚁)、蟹类、草籽等。据郑作新等(1955),4月和10月在山东微山湖剖检4个鸟胃,有蝗虫、植物等,似乎以植物为多。而在澳大利亚,非繁殖季节主要吃昆虫,也吃种子和浆果。据Meyer de Schauensee(1984),夏季可能出现在宁夏黄河流域和内蒙古(繁殖?)。Labutin et al.(1982)详细报道了小杓鹬在西伯利亚的分布与繁殖。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极圈附近。雄鸟的婚前表演如同针尾沙锥(Gallinago stenura),在空中飞出复杂的动作和弧线,并伴随敲鼓般的颤音。这在杓鹬属是十分罕见的。窝卵数4枚,孵化期22—23天,6月下旬雏鸟出壳。威胁鸟卵和雏鸟的天敌包括小嘴乌鸦、北噪鸦、白鼬和伶鼬等。 在中国多为旅鸟,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一10月途经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也有出现,如山西1981—1987年间每年在太原、代县、沁县、永济、河津等地统计到11—35只的迁徙群,最大一群44只,秋季的统计数量明显大于春季的数量(李世广等,1999)。据Barter et al.(1999)和朱书玉等(2000),小杓鹬春季出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的时间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高峰期约10天(中途滞留)。1997年4月25日在黄河三角洲统计到600只的大群。1998年5月2—3日在黄河三角洲88 km2的范围内随机 调查,估计有1.7万只左右,约占世界种群总数的10%。 1998年4月11日在上海九段沙当地猎人捕获2只小杓鹬(Ma M.et al.,1998)。仅有1只在台湾被环志放飞(张孚允,1997)。小杓鹬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东部省区,如黑龙江(伊春、哈尔滨、绥化、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吉林(白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辽宁(旅顺、大连、双台子河口、盘锦、大洼、法库、铁岭)、内蒙古(呼伦贝尔盟[8月1日]、呼伦湖、达赉诺尔[8月23日]、辉河、鄂尔多斯)、黄河流域、山西(应县、宁武、代县、太原、清徐、离石、和顺、介休、沁县、沁源、河津、运城、永济)、北京(延庆)、河北(滦河口三角洲、北戴河、秦皇岛)、天津(北塘[9月26日]、塘沽)、渤海海峡、山东(东营、黄河口三角洲[4月25日]、长岛、微山湖[9月25日]、青岛、胶州湾、崂山湾)、湖北(江汉湖群)、安徽(石臼湖)、江苏(射阳、大丰、盐城地区)、上海(浦东、崇明、吴淞、长兴岛、长江口、九段沙、佘山、奉贤、南汇、芦潮港,4月)、浙江(嘉兴、宁波、鄞县、台州、温州、瑞安、平阳、泰顺、丽水)、福建(福州、长乐)、台湾、江西(鄱阳湖)、广东(广州)、海南(东寨港,1996年9月11日)、南沙群岛(太平岛,4月 19日,见张万福等,1994)、香港(旅鸟)。据Meyer de Schauensee(1984),在宁夏黄河流域和内蒙古为夏候鸟。1989年9月1日在青海的格尔木曾有过一次单只记录(Hornskov,1998)。 ; 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阿穆尔地区西至萨彦岭),蒙古(繁殖区);迁徙至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越冬地在印度尼西亚,新 几内亚,澳大利亚;偶然飞抵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哈萨克斯坦,挪威,美国等国也偶有记录。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国内学者一直是将该种作为爱斯基摩杓鹬(极北杓鹬)Numenius borealis(Forster,1772)或其一个亚种N.b.minutus 对待(郑作新,1978,1987,2002;钱燕文,1995)。而 Peters(1934)和寿振黄(1936)等则将其另独立为种(Numenius minutus),故无亚种分化。小杓鹬与爱斯基摩杓鹬的区别除了体型大小不同,羽色也有 不同。前者嘴峰短于48 mm,跗蹠后缘为盾状鳞;后者嘴峰长度为47—60 mm,跗蹠后缘为网状鳞。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