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haradr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鸻形目 |
科名 | Scolopacidae |
科中文名 | 鹬科 |
学名 | Tringa guttifer (Nordmann , 1835) |
中文名 | 小青脚鹬 |
引证 | Totanus guttifer Nordmann,1835,in Ermann,Reise Erde,Naturh.Atl.,17(Okhotsk,Siberia).; Pseudototanus guttifer Peters,1934,268.; Glottis guttifer Baker,1929,6:226—227;La Touche,1931—1934,2:379—380.; |
俗名 | Armstrong's Sandpiper; Nordmann's Greenshank; Spotted Greenshank; 斑青脚鹬; 诺德曼青足鹬; 诺氏鹬(台湾);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小青脚鹬与青脚鹬很相像。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和羽缘。背、腰、尾上白色。颈、胸、胁密布暗色斑,腋羽纯白色,下体亦概为白色。嘴稍粗,微向上翘。嘴基一半淡黄色。腿较短,黄色。三趾间均具半蹼。 |
形态描述 | 形态 成鸟(繁殖羽):头部暗褐色,多白色细纹。上体包括上背、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斑点和羽缘。初级飞羽与初级覆羽黑褐色;次级飞羽灰褐色,先端灰白色。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或灰白色,或有不规则的灰暗色纹。下体除了前颈、胸、上腹、两胁密布暗色斑,余概为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雌雄同色。 成鸟(非繁殖羽):通体略淡,缺少繁殖期的黑褐色杂斑。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枕、后颈和耳区褐灰杂暗色斑纹。背、肩和翼上覆羽灰色;下体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端部黑色,基部黄褐色或绿色。腿黄、绿或黄褐色。 量衡度 (mm,g;据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标本) 性别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54 170 70 41 о(1) 54 182 80 45.5 о(1) 55 178 72 43 |
生物学描述 | 罕见的旅鸟。通常出现在泻湖、河口三角洲、水田、稀疏的林缘湿地、海滨沙地、岛屿的滩涂等。取食软体动物、昆虫、甲壳类、鱼类等。1990年春季途经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小青脚鹬至少有35只(王会,1992;Wang,1997);1996年5月仅记录到16只(王会等,1998)。在山东黄河口也仅记录到11只(Barter,2002)。2000年5月18日有2只出现在台南(OBC Bull,2000)。 据张孚允(1997),1983—1993年间在大陆和台湾有约50只小青脚鹬被环志放飞。而1990—1998年间出现在香港后海湾的平均数量占到世界种群总数的2.9%(Carey et al.,2001)。2001年春季有17只出现在香港后海湾(深圳湾),至5月13日仍有7只滞留 (Lewthwaite,2001)。 在上海有被猎户捕杀和贩卖的记录(马鸣等,1998;Ma et al.,1998)。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猎可能是小青脚鹬数量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马鸣,2000)。Rose and Scott(1997)认为全球仅存约1 000只小青脚鹬。属于全球濒危物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1)。已被录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分布信息 | 国内分布于天津、河北(北戴河,9月;石臼坨,8—9月)、上海(宝山、崇明、长兴岛、横沙岛、浦东、南汇、金山;庙港,1只,1998年4月15日)、江苏(东沙、东台、大丰、射阳、盐城,1996年5月)、浙江(嘉兴、杭州湾、温州、乐清、景宁)、安徽(张孚允,1987)、福建(金门、福州[1♀,1886年11月21日])、山东(黄河三角洲[4—5月]、青岛)、广东(汕尾、深圳福田)、海南(海口)、台湾(台北野柳与关渡、台中大肚溪口、彰化鹿港、台南[2000年5月18日]、高雄鸟树林)、香港(旅鸟)。可能在海南岛越冬(Baker,1929;del Hoyo et al.,1996)。在Baker(1929)的分布记述中,还提到 Steen 提供的1910年采自西藏的几枚卵标本。1990年冬季鸟类调查期间,非专业人员曾经在湖南东洞庭湖统计到2只(见陆健健等,1994)。 ; 国外分布于日本,韩国,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萨哈林岛[繁殖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越南(红河口),菲律宾,新加坡,马来半岛等国。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无亚种分化。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