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Ardeidae |
科中文名 | 鹭科 |
学名 | Ardeola bacchus (Bonaparte, 1855) |
中文名 | 池鹭 |
引证 | Ardeola prasinceles Swinhoe,1860 Ibis 2: 64(模式产地:中国厦门).; Buphus bacchus Bonaparte,1855,Consp.Gen.Av.2:127(模式产地:马来半岛).; Ardeola schistaceus fohkienensis H,et J.Caldwell,1931,S.China Bds.:301(模式产地:中国福建福清).; |
俗名 | Chinese Pond Heron; 红毛鹭; 红头鹭鸶; 花窖子; 沙鹭; 田螺鹭; 沼鹭;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繁殖期头和颈暗栗色,背部石板黑色,胸部酱褐。 形态 雄性成鸟:繁殖羽:喉白,头顶、羽冠、颈侧均为栗色,背羽黑色并延伸呈蓑羽状,胸部紫栗色,腰、腹、翅、尾均白色。冬羽:头顶、颈侧及胸部具黑褐色纵条纹,背羽棕褐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近似,但头、颈及前胸的栗色稍浅。 幼鸟:头和颈黑褐色,具土黄色纵纹,肩背棕褐色,腰、翅、下体及尾羽白色。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黄色、端部黑,跗蹠及趾浅黄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池塘、沼泽及稻田中,在贵州分布达海拔280—1300m。常结小群涉水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1993年5月初,在河南省罗山县涩港高中林场见由池鹭、白鹭、牛背鹭、夜鹭构成的鹭群,池鹭占近三分之二。每年3月底4月初鹭群飞来,4月中旬开始筑巢,巢十分简陋,几十根细细的树枝草茎铺成浅盘型。4月底5月初产卵,卵呈淡青绿色,每巢卵4—5枚。11枚卵平均重16.5g,大小为36.7(34.1—39.0)mm×29.1(28.0—31.0)mm。雌雄共同孵卵,但雌鸟坐巢时间在雄鸟的两倍以上(据李永新等,1963)。孵化期18—22天,幼鹭约33—36天离巢,10月开始飞往越冬地。章德龄(1932)曾提出池鹭每年繁殖2—3窝,有待进一步证实。据1987—1991年统计,中国越冬种群主要在江苏、广东、广西沿海及云南(Perennou et al.,1994)。 |
分布信息 | 夏季分布于长江以南,西至四川雅安、康定,西藏札达,少量分布北至青海湖、甘肃、陕西南部、河南、河北、内蒙古、吉林中部、辽宁;在广西、云南、贵州、浙江、广东、海南、福建等省区为留鸟;偶见于台湾 ; 马来西亚及加里曼丹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目前池鹭尚未见有亚种分化。Caldwell 父子(1931)在我国福建提出 fohkienensis 亚种,认为其体形略小于同一繁殖群中的其他个体。从种群概念分析,同一地区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亚种同时繁殖,故我们认为 fohkienensis 亚种不过是种群内的个体变异而已。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肉、卵可食,蓑羽可作饰羽,消灭农业害虫,但数量多时对养鱼业有害。其肉有解毒的功能,主治鱼虾中毒(据《中国药用动物志第二册》1983)。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