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Ardeidae |
科中文名 | 鹭科 |
学名 | Ixobrychus cinnamomeus (Gmelin, 1789) |
中文名 | 栗苇鳽 |
引证 | Ardea cinnamomeus Gmelin,1789,Syst. Nat.,ed. 13,l:643;based on“Cinnamon Heron”of Latham,1785,General Synop.Birds,3,p.77(模式产地:中国).; |
俗名 | Cinnamon Bittern; 独春鸟; 葭鳽; 栗小鹭(台湾); 小水骆驼;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上体及飞羽栗红色。 形态 雄性成鸟:上体栗红色;下体栗黄色杂以少量黑棕羽;喉白色,中有栗黄斑与黑斑相杂的纵纹;肛周及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头顶棕黑;上体栗棕色;下体棕黄色,杂以黑褐色纵纹。 虹膜橙黄色,眼先裸部绿黄色;嘴黄、嘴峰黑褐;跗蹠及趾绿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低海拔的芦苇丛、沼泽草地及滩涂。在贵州可分布至海拔350—1000m。常单独或少数几只在稻田中或池塘、河坝附近活动。以小鱼、蛙类和昆虫为食,兼食植物种子。剖两胃,一含昆虫碎片,一有3条小鱼(据郑作新等,1973)。在湿地草丛或芦苇丛中营巢。巢由芦苇茎叶及杂草构成。窝卵数4—6枚,卵呈白色。雌雄共同孵卵。据1987—1991年统计,我国仅在河北、江西、台湾等地有少量越冬种群(Perennou et al.,1994)。 |
分布信息 | 台湾、广东、贵州、海南为留鸟;辽宁、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南部、四川中部及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及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为夏候鸟 ; 印度,菲律宾及苏拉威西岛;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尚未发现亚种分化。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捕食害虫,有益于农业;可供观赏。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