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Ciconiidae |
科中文名 | 鹳科 |
学名 | Ciconia ciconia (Linnaeus, 1785) |
中文名 | 白鹳 |
引证 | Ardea ciconia Linnaeus,1785,Syst.Nat.,ed.10,1:142(模式产地:瑞典).; |
俗名 | European White Stork; White Stork; 欧洲白鹳; |
形态描述 | 鉴别特征 大型涉禽。嘴、颈、脚均长。体羽白色;翅大都黑色,嘴和脚血红色。 形态 体羽白色。两翅的小覆羽、大覆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色,外除羽缘外为银灰色;其余羽毛白色。头、颈、胸等羽毛均长而呈披针形。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黑色;嘴血红色;脚红色。 量度(据Baker,1929):(注:见图1)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开阔的沼泽湿地、水域、岸边、草地、牧场和水边浅水处,偶尔也到农田原野觅食。觅食时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性较宁静,常不声不响地漫步在地上行走,边走边不时地啄取食物。有时也长时间地以单腿或双腿站立不动,或在巢区和觅食地上空盘旋和飞翔。起飞时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定距离,并用力地扇动两翅,待获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起飞。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远远超出尾端。降落时两脚首先落下,然后滑翔一定距离才能停落。性大胆,不怯人。遇人或其他干扰者侵入时,常通过上下嘴的激烈叩打,而发出一种叫“嘴响”的“嗒嗒嗒”声,并伴随着举头向上,头仰向后,两翅半张,和有节奏地上下扇动等一系列行为动作(Archibald and Schmitt,1987)。食物主 要为鱼、蛙、蜥蜴、啮齿类、蜗牛和昆虫等。 关于繁殖方面,白鹳在新疆至今还没有任何报道,但它与欧洲的指名亚种或许是大同小异的。 在欧洲,白鹳的指名亚种营巢于很高的建筑物或屋顶上,也在高大树木和岩崖上,常成群结巢繁殖,巢用干树枝构成,结构甚为庞大。 白鹳是迁徙性鸟类。它在我国新疆为夏候鸟,春季迁来,秋季迁离,越冬于印度次大陆。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整个欧洲,中亚,西亚,西南亚及非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天山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和西藏自治区南部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分为2亚种,即指名亚种与新疆亚种。国内仅见下列的一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白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爱戴。我国早在《诗经》等一些古籍中就已多次提到此鸟。西欧一些科学家在本世纪初开始了对白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1934年进行了第一次国际性的白鹳调查活动,以后又多次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在新疆亦进行了专门的珍稀动物调查,均表明目前白鹳的种群数量已变得相当稀少。为此《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白鹳列入附录I,予以保护。我国亦将白鹳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保护。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一卷.潜鸟目.鸊鷉目.鹱形目.鹈形目.鹳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