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lumb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鸽形目 |
科名 | Columbidae |
科中文名 | 鸠鸽科 |
学名 | Streptopelia decaocto (Frivaldszky, 1834—36 (1938) |
中文名 | 灰斑鸠 |
引证 | Columba risoria var. decaocto Frivalkszky, 1834—36 (1838); |
俗名 | Collared Turtle Dove; Ring Dove; 领斑鸠;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较山斑鸠稍小;上体大都淡葡萄褐色,后颈具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下体淡鸽灰,胸部渲染粉红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据采自陕西南部的指名亚种标本)前头灰色,向后渐转为浅粉红灰;后颈基处横列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其前缘为灰色,后缘亦灰,但不显著;背、腰、两肩及翅上的小覆羽等均为淡葡萄色;尾上覆羽亦同,但较长的数枚沾灰,与中央尾羽同色;外侧尾羽转为灰以至灰白色,并具黑色羽基;翅上覆羽大都蓝灰色;飞羽黑褐,内侧初级飞羽沾灰。颏、喉白色,下体余部鸽灰,胸部带粉红色,两肋和尾下覆羽转蓝灰色。 虹膜红色,睑缘亦红,眼周裸出部白或灰;嘴近黑色;跗蹠和趾等暗粉红,爪黑。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181.2 304 15.5 176.4 144.6 22.5 (170-189) (285-314) (14-17) (169-183) (140-147.5) (22-23) ♀♀(4) 150-182 250-314 15-16 170-183 125-145 20.5-24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在陕西南部的指名亚种,常栖于平原或山麓丛树间,亦常飞临栽培地带觅食。数量很少,常结小群混杂于他种斑鸠群中。食性方面,曾于4,6,8,9等月份剖析11只鸟胃,内含食物全为植物质,主要是栽培作物,有小麦(8次)、豌豆(1次)、油菜籽(1次)及野果等。 在新疆,从14只鸟胃内发现所食的东西纯为植物性的,其中绝大部分为作物种子,如玉米(9次,最多达42粒),小麦(3次,最多达107粒),甜瓜子(3次,最多达12粒),苜蓿、麻籽(各2次),菜籽和黄豆(各1次,黄豆达20余粒);有3只鸟胃内兼有杂草籽。 叫声为“coo-coo, coo-roo”,连续7次(Wilder and Hubbard, 1938),或为“coo coo-oo coo”,可转录为乐曲如下(Hemmingsen, 1973): 巢以细枝造成平盘状,犹如其他斑鸠一般,置于树木或灌木丛间,有时在建筑物上。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于1975年6月18日采得一巢,位于果园内的一株榆树上,距地7米,似枯枝编成。巢的内径为13,外径20×25,深度3.5厘米。巢内有2卵。卵重分别为7.8, 7.5克;卵径为28.5×23.6,31.6×24.3毫米。 |
分布信息 | 新疆及华北一带;它在我国长江下游及华南的记录,尚有待证实。; 欧洲的大部分(包括英国),近东地区,亚洲西南部,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朝鲜及日本的部分地区。 ;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我们曾把陕西的灰斑鸠同河北、青海东部、新疆等地采到的标本进行比较。在体色方面,上体的葡萄褐色及下体的鸽灰色(胸部带粉红色),由东往西,逐渐变淡——即河北的最深,陕西的次之,青海的又次之,新疆的最淡,成梯度变异,其间变异是很微小,而且新疆标本和河北标本也有个别相同。在翅的长度上,也见有梯度变异——河北的最小[3♂♂174(171—175)毫米],陕西的较大[6♂♂ 176.4(169—183)毫米),青海东部的又大些[10♂♂181(175—185)毫米],新疆的最大[8♂♂182(177—188)毫米]。 有些作者(例如Stresemann and Nowak,1958)认为新疆的标本应订为S. d. sto-liczkae,与土耳其的指名亚种不同在于体形较大,体色较淡,但据Vaurie (1961, 1965),新疆标本和欧洲南部和土耳其等地的标本,在体形大小和体色上并无不同,均为指名亚种。至于华北及青海一带灰斑鸠的来源问题,Vaurie认为可能由新疆扩展而来,而Stresemann等则以新疆的S. d. stoliczkae与青海及华北一带的指名亚种不同,后者可能是从印度由船舶偶然携带至华北,而后变野生化的。但从灰斑鸠现在所知的分布情况来看,它不仅产于河北,而且还见于陕西以至青海,所以Stresemann and Nowak等的假说是碍难成立的。 亚种分化 从上面所述,对本种的亚种分化,意见是不一致的。现据Peters (1961),灰斑鸠可分为3个亚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