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Alcedinidae |
科中文名 | 翠鸟科 |
学名 | Alcedo atthi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普通翠鸟 |
引证 | Gracula Atthi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09(埃及).; |
俗名 | Common Kingfisher; 翠鸟; 翠雀儿(北名); 打鱼郎; 钓鱼郎; 金鸟仔(南名); 水狗; 水雀; 天狗; 小翠鱼狗; 翊(辞典); 鱼狗; 鱼虎(本草);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小,嘴长,背面翠蓝,腹面棕色。平时以直挺的姿势栖临水旁,历久不动,易于识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普通亚种描述。) 成鸟 头和颈黑色,每枚羽毛端部翠蓝色,具反光;肩羽延长至腰的端部,为深蓝色;背、腰和尾上覆羽亮蓝色,尾上覆羽较长,达尾羽端部;尾羽深蓝色。翼黑色,初级飞羽除第一片外,其余各羽外羽片为深蓝色,但端部仍为黑褐色;次级飞羽外羽片为深蓝色,直至尖端。眼先基部污棕色,端部棕白色;耳羽棕色;眼下两侧至嘴裂黑色。颏、喉白色;胸、腹和尾下覆羽深蓝色,胸部色较深,腹和尾下覆羽较浅。 虹膜淡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脚珊瑚红色,爪黑褐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27.2 165.2 37.9 69.6 32.2 7.36 (22—32) (161—174) (37—39) (68—71) (30—36) (7.3—7.5) ♀♀(5) 24.1 158.8 34.6 69.2 31.8 7.6 (21—29) (151—167) (33—36) (67—71) (31—33) (7.2—8.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平时常见它单独或成对栖息于池塘、水库、小溪等临近水的树枝或岩石上,以鱼虾为食;一见有饵,立即以迅速凶猛的姿势,直扑入水中,用嘴捕取。有时还见它鼓翼高翔于约距水面5—7 m的空中,犹如悬挂于空中,俯头注视水中,见饵即直落水中,急掠而去。飞行非常疾速,常循着直线,低掠水面而过。 叫声为单声的“chee- - -”抑扬而悠长,或为连续不断的“chee-chee-chee- - -”,尖锐似箫,常于飞时发声,直至停下时才止。 翠鸟主要捕食小鱼,并兼食一些甲壳类和水生昆虫。梁启焱等在长沙(1957)从鸟胃拣出小鱼和昆虫的残留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湖南所采的18个翠鸟,其胃中所含的均为动物性食物,计有虾(6次)、小鱼(6次)、昆虫(3次)等,其中仅有一胃发现一些植物性碎屑;在云南南部于冬季从一个鸟胃中,拣出3个鳞翅目幼虫和1个蜻蜓稚虫;并在另一个鸟胃中见到一些植物碎片。这些植物性东西为水草、水藻之类,与鱼虾等一并吞吃下去;于6、8—10月的4个月中在秦岭剖验21个鸟胃,所含食物包括小虾(11次)、鱼(5次)、甲壳动物(1次)、鳞翅目昆虫(1次)、水生昆虫(1次)及其他昆虫(2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云南西部从一只鸟胃中检出小鱼和水生昆虫。 在南方繁殖期从4—7月。巢营于田野堤基的砂土中,掘作隧道,距水常甚远。隧道深仅60 cm左右。卵每窝通常6—7枚,纯白而甚光滑,几呈圆形。卵的大小平均为20.5×18(7个,采自秦皇岛),21×18(9个,采自镇江),20×17.5(9个,采自福州),20.5×17.3(采自广东)。动物所从北京采得4卵,大小为20.8(20.0—21.3)×16.9(16.5—17.2)mm。 |
分布信息 | 除新疆东部、青海、西藏北部外,全国均有分布,包括台湾和海南。; 见于欧洲、亚洲及大洋洲的新几内亚岛、所罗门群岛等。;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本种有8亚种,见于我国仅2亚种。 |
经济价值 | 生态 经济意义 此鸟的翠羽可供装饰用。因嗜食鱼虾等,数量多时对养鱼业有相当害处。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