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Bucerotidae |
科中文名 | 犀鸟科 |
学名 | Aceros nipalensis (Hodgson, 1829) |
中文名 | 棕颈无盔犀鸟 |
引证 | Buceros nipalensis Hodgson,1829,As.Res.,18(1):178(模式产地:尼泊尔).; |
俗名 | 尼泊尔犀鸟;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嘴无盔突,老成鸟上嘴两侧各4、5道斜刻纹,越年轻者刻纹越少,幼鸟则无;颏、喉及面颊裸露。雄鸟下体棕至棕栗色,雌鸟下体黑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云南标本。) 雄鸟 全头、颈及胸部棕色;背至尾基半段黑色而具绿辉,尾末段白色;翅黑色而具绿辉,初级飞羽最外侧第2片的羽端杂以白色,第3片及内部几片具白色羽端。腹至肛部及两胁转棕栗色;尾下覆羽转为黑色和栗色相杂状。 雌鸟 除头和冠羽颜色和翅、尾的白斑一如雄鸟外,整体黑色而具绿辉。 幼鸟 4月采自勐腊。似同性的成鸟,只是嘴形小而无刻纹。 虹膜血红色(♂),褐或苍蓝色(♀);脸部裸皮苍蓝色;喉部裸皮猩红色,干标本喉部中央常有一“山”字形蓝斑,两侧与嘴基的蓝色相通连;嘴蜡黄色、凹纹暗褐至黑色,下嘴基处蓝色,成鸟嘴缘前段呈粗锯齿状,致嘴合不拢,幼鸟者平滑,嘴可牢合;脚褐色或绿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 1700—2250 965—1100 160—195 386—410 370—418 64—69 ♀♀(2) 一 980 165,165 390,410 415,416 61,67 幼(1) 一 一 154 402 406 6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为山林鸟类,树栖性,常见成对或结至十余只的小群一起活动。飞翔时甚为壮观,在山林中往往见一只接一只地从一边山的大树飞越宽广的大山谷而到达另一边山坡的大树,以树上野果为食,偶尔检食地面落果,但在地面上不善行走,转移位置时则以笨拙的跳跃实现。无花果类是它最常吃的食物,在食场附近常见其作特殊飞舞,每每三几下快速而带噪声的拍翼即转为持续约3、4秒的全展翅的滑翔,相互交替,不时还怪异地突然收翼下降,一如啄木鸟样的一起一伏飞行姿态。叫声为宏亮的“嘎嘎”声或“喔喔”声,常发自飞行时,在山谷产生巨大的回响。 主要在4、5月间产卵,发情时雄鸟有怪异的动作,并夹杂着大声的叫鸣,其动作表现为:立于一粗枝上,头向后、喉裸皮鼓起、嘴举起并张得大大的、两翼松垂着并略带颤抖、尾不断地向前屈至几乎触及头部等等向雌鸟显示。巢为树干中的天然洞穴,一般选择林间高耸大树甚高的位置。作窝时,雌鸟走进洞内用自己的排泄物、榕果或其他浆果的果肉或残质等涂封树洞,或者雄鸟在外面补加以泥土,至树洞仅余一缝孔——小窗口,雌鸟从此就被封在洞内,食物全由雄鸟通过小窗口送给。一个巢洞连年使用。至雏鸟要出飞,封涂物被啄开,雌鸟才开始出洞。每产1、2枚近白色而壳质粗糙的卵。 |
分布信息 | 尼泊尔,不丹,锡金,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及缅甸至中南半岛各国。 ; 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部墨脱。;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 棕颈犀鸟一直都被认为是单型种,但我们研究了西双版纳的标本后发现这里的棕颈犀鸟体形显著偏小。西藏标本较大,一雌鸟翅长450 mm,尾长420 mm;我国南邻国家的(据Ali 等):翅长445—470(♂)或434—440(♀),嘴峰215—240(♂)或188—200(♀)mm,这些量度与西双版纳的差异甚显。似此,西双版纳的棕颈犀鸟当是不同的亚种,而西藏的则与其南邻国家的同属原尼泊尔的亚种——指名亚种。也许云南的标本有不够老者,从嘴上的刻纹看,达到4、5条的及2、3条的标本均有。但不管怎样,量度表上的量度至少也包括有老鸟在内,且刻纹少的标本翅的量度也有大于多刻纹者,说明前者的翅亦已成长。 亚种分化 以往未有亚种分化记录,现从中国的标本看有2个亚种的分化。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属我国珍稀鸟类,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可饲养供观赏;当地人认为巢洞的封涂物可入药。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