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Coraciidae |
科中文名 | 佛法僧科 |
学名 | Coracias benghalensis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棕胸佛法僧 |
俗名 | Indian Roller; 印度佛法僧;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上下体均较前一种深色;下体胸部葡萄褐色;腹蓝色;腋下覆羽深紫蓝色;尾呈楔形。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采自滇南的西南亚种。) 头部前额和颏淡棕白色,后额至枕及两旁至眼上方淡蓝绿色,眉纹色较亮蓝;眼先淡黑色;眼下及眼后至后颈、颈侧与背、腰、肩部、内侧飞羽连成一片为褐色(或更微沾绿色),后者具褐蓝色的羽缘及羽端;尾上覆羽亮深蓝色至浅蓝色;中央尾羽暗褐沾蓝色;侧尾羽基段暗紫蓝色,端段天蓝色,羽轴黑色;翼上小覆羽深紫蓝色,向大覆羽转为暗蓝至淡辉蓝色;初级飞羽基部深紫蓝色,向端段转淡蓝至先端褐色;次级飞羽深紫蓝色而基部淡蓝色。翼底面基段全为深紫蓝色。喉至下胸葡萄褐色,喉部沾紫色并具淡蓝色羽轴纹;自腹及以下为淡蓝色。冬天所有的褐色部分都较苍淡。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脚橙黄褐色;眼圈及周围裸皮为黄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 163 346.5 39.4 198.4 133.6 26.6 (140—190) (320—361) (38—41) (190—207) (130一140) (25—28) ♀♀(5) 130—180 328—345 37—39 185—204 120—141 26—2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多单独或成对见于开阔的平原耕地、牧场、开垦荒地等周围,休息时常栖于电线、电线杆或林边、村庄附近零散的树上、田埂上。栖息时尾巴上、下摆动,有时如降落伞式降下地面,上上、下下地捕食;早晨和傍晚也见不断地来回飞翔于空中追捕飞虫。叫声粗厉、单调,作“嘎嘎”之声,或为短促声的反复,或为延长声之连续。 动物食性为主,尤其多吃昆虫,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检录过4—7月共10个鸟胃的内含物为:蜻蜓、蝼蛄、蛾类、白蚁、金龟子、龙虱等各一次,一条约5 g重的小蛇一次,果实一次;此外还有吃小蜥、小鸟的纪录,甚至会像鱼狗一样冲下水啄食鱼类,而且能没入水中一瞬间。 3月至6月为繁殖期,发情时雄鸟的一系列活动甚奇特;一时如箭一样垂直上飞高空,至最高处即漫无方向地拍翼乱飞、翻筋斗、滚动、发出粗厉叫声,一时向着静栖着的雌鸟疾降;一时又似自我娱乐地上上、下下。作巢于枯朽的树或粗树桠处的天然洞穴中,巢用杂草茎、叶、破布及其他碎屑物堆积而成;偶尔也营巢于秃废建筑物的围墙、屋顶下等的洞穴中。每产3—5枚纯白的卵。为颇圆的椭圆形,壳光滑。两性参与孵卵、育雏活动;孵卵约17—19天出雏。 |
分布信息 | 我国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部,西藏南部定日,云南(留鸟)。; 印度区至东南亚及阿拉伯东部。;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棕胸佛法僧共有3个亚种分化。中国只有1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同前一种,但数量更多,作用更显。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