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Meropidae |
科中文名 | 蜂虎科 |
学名 | Merops leschenaulti Vieillot, 1817 |
中文名 | 栗头蜂虎 |
俗名 | Chestnut-headed Bee-eater; 黑胸蜂虎;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尾形方,中央尾羽不延长,与侧尾羽同形(不具狭或尖形的羽端)。 |
形态描述 | 形态 (依据来自云南的指名亚种。) 眼先、眼下一宽纹越过栗色耳羽及一狭额纹黑色;头余部至上背棕栗色;下背及翅表面辉草绿色,最内侧飞羽端部沾蓝,初级飞羽第一片周缘、其余飞羽端部及内缘均黑褐色,内翈基部及腋羽红棕色,张翼时见一大翼斑;腰及尾上覆羽淡蓝色;尾羽暗草绿色,中央一对外翈沾蓝色,外侧各对的内翈及羽端具黑色羽缘。颏、喉淡黄色,喉下有一棕栗色带斑,与背部同色相融合,栗带斑下有一黑色环形斑;胸淡棕黄杂以草绿色;腹部由淡草绿色渐至尾下覆羽的淡绿蓝色。 幼鸟 喉下的棕栗色带颜色浅淡;黑斑呈散点状;其下各处的绿色较稀少(5月及7月采自云南南部)。 虹膜赤红色(幼鸟者淡褐色);嘴、脚均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26.4 211.3 32.4 106.6 78.2 9.4 (25—37) (201—250) (31—34) (104—109) (75—82) (9—10) ♀♀(5)25—30 193—220 29—33 98—105 75—80 8—10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生活于林区。常见从几只到20、30只的群体飞翔于林缘开阔地或河边阔叶林上空,有时栖息于树顶层的无叶枝桠或枯枝上、电线止、或逐只地或几只几只地飞出捕食飞虫;有时又低飞于水面拍溅起点点水花,或自一低垂的树桠落下水面作饮水、沐浴活动,兴尽后即在附近树枝上松羽、整理羽毛等。日落时即聚集于一开阔林地的树上或河边高大的芦苇丛中过夜。飞翔快速,拍翼和滑翔交替使用。叫声悦耳,有音乐性,似“pettigriu”的反复。 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蜂类;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剖验过13个鸟胃,内有膜蜂(11次)、蛾类、小甲虫、直翅类、蝉类(各一次)。 从5月初及7月底均采到未达成羽的幼鸟的情况看,大概4—6月均有产卵。卵产于深约1—1.5 m、直径约5 cm隧道内的巢室中,巢室扩至约20 cm×15 cm大小,为双亲鸟挖成,一般选取林间河谷两岸壁几乎近水平面的位置。若第一窝被水淹坏,则到已干涸的河谷崖壁再作巢洞繁殖。虽然不是集群营巢,往往在一小区域内有多个巢洞。卵一窝5、6枚,白色,甚近圆形。两性参与孵卵、育雏活动,繁殖期间两亲鸟同栖于巢室。 |
分布信息 | 云南西部、南部至东南部(留鸟)。; 中南半岛,斯里兰卡,安达曼群岛,爪哇岛及巴厘岛等。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栗头蜂虎已记录有2个亚种分化,中国只有1个亚种。 |
经济价值 | 经济意义 吃有害于林木的昆虫及有损人畜健康的蚊子,有益于森林及人类的卫生,同时又是羽色艳丽的鸟,可增添自然的美。至于吃蜂方面,所吃的以野蜂为主,对人也有益无害。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 |